2017年7月17-23日,以“回顾大规模暴力和探索亚洲与欧洲的和解道路”(Recalling Mass Violence and the Roads to Reconciliation in Asia and Europe)为主题的中国-荷兰“和平学暑期研修班”在高研院举行。来自荷兰鹿特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荷兰皇家科学院“战争-大屠杀和种族大屠杀研究院”(NIOD),以及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的35位教师与青年学员共同就“20世纪欧亚的战争与和解”、“战争证据与影像”、“战争反思”、“战争遗址与纪念馆”等问题展开学习与研讨。本次暑期班由南京大学高研院、荷兰NIOD研究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及南京大学和平学研究所等机构联合举办。

NIOD研究院始建立于1945年,是欧洲国家在二战结束后成立的第一个研究战争暴行的学术机构,该院自1999年起正式隶属于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KNAW),2010年启用现有名称至今,在欧美学界的战争研究、大屠杀研究等领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NIOD自2015年起多次派学者来访高研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与南京大学联合申请KNAW 的和平学项目,最终在2016年获得立项。本次暑期班正是KNAW所开展的面向中国的和平学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月17日上午,暑期班开幕仪式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高研院报告厅举行。高研院院长周宪教授、NIOD高级研究员Kees Ribbens教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张建军馆长到场致辞。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和平学研究所所长刘成教授主持,特邀高研院副院长从丛教授、南京大学拉贝国际与冲突化解交流中心杨善友主任,以及NIOD研究员Eveline Buchheim、Martijn Eickhoff、Ralf Futselaar等嘉宾出席。
周宪院长致辞
Kees Ribbens教授致辞
张建军馆长致辞
刘成教授主持开幕仪式
本次暑期班为期7天,借助学术讲座、专题沙龙、圆桌工作坊、实地参访、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由来自NIOD和南京大学的8位教授为27位学员开设内容涉及战争证人证词、漫画、影视作品、欧洲集中营、历史文本、战争记忆、祭奠场所等众多方面的学习课程,并组织大家进行了专题讨论。
与此同时,本次暑期班安排了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等战争遗址和战争历史纪念场馆的实地考察,通过与一些战争亲历者和相关场馆负责人的交谈,来让学员们获取切身的在场感受。在活动的尾声,还组织学员们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课堂交流 思想碰撞
课堂学习是本次暑期班的主要形式,也是后续讨论交流的基础。本次暑期班的所有授课和讨论均以英语进行。在第一节课上,Kees Ribbens教授对战争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回顾,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NIOD的相关研究。刘成教授则将和平学的主要概念引入战争研究,向学员们介绍了“积极和平”与“消极和平”两种不同的和平状态,并对冲突预防、冲突解决、冲突转化等几个不同的阶段进行了阐述。
战争记忆是战争研究的重要主题。对此,Martijn Eickhoff研究员认为人的记忆分为“文化记忆”与“交流记忆”两种形式,其差异十分明显。前者多体现为官方记忆,如教科书、博物馆、档案等;而后者更加侧重于民间层面,如家庭代际沟通、民间标志情感等。在大规模暴力的艺术呈现方面,杨德睿博士借助纪录影片《沉默之像》和《杀戮演绎》,从人类学角度分析了战争与暴力的历史意涵。他特别强调当前人类学研究的问题在于如何避免用抽象的理论来解释大屠杀或种族灭绝。在回答学员有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的提问时,杨教授认为在收集材料前,研究者就要对自身的研究目的和主题有清晰的把握和规划,从而避免出现具有引导性的访谈结论。针对授课中涉及的电影,学员们认为,作为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人类学家,导演Oppenheimer利用施暴者转变为受虐者的角度,把一个罪犯反思自己暴行的心理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漫画是另一种传达战争研究的艺术形式。Kees Ribbens教授详细分析了漫画和连环画在欧亚战争中的特点和区别,让学员们分组对多篇漫画进行学习和讨论。有学员就以漫画形式表现战争提出了质疑,Ribbens教授认为,相比于其他表现形式(如小说、电影等),漫画往往带有夸张和奇幻色彩,在表现战争和暴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这种形式尤其吸引年轻人。在战争的纪念性问题方面,战争冲突发生地及纪念性场所的表现形式更为直接。对此,Martijn Eickhoff研究员通过对亚欧大规模暴力场所的分析,从超越记忆政治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暴力纪念场所的意义。他以纳粹集中营旧址Buchenwald为例,重点解释了这一纪念场所在东西德国统一前后所发生变化,而在研究过程中,各种图片、新闻报道、学术文章和政策法规等都是重要的资源。他在讲座中播放了一段Buchenwald集中营的纪录片,当看到对当年囚犯进行采访的部分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何不同受访者在接受采访时的情绪有很大差别。Eickhoff教授表示,每个人处理和应对苦难记忆的方法不同,反复重述苦难记忆会影响叙述者的情绪。

除了对纪念遗址的研究外,来自当事人本身对战争的证词同样重要。Eveline Buchheim研究员从口述史以及文本等角度分析了差异性个体对战争及冲突的回应。通过观看1997年的影片《以天皇的名义》片段节选,学员们认识到不同的人物角色对第二次大战有着不同的反应,而故事讲述者本身的角色和叙事视角也在不断发生转变Buchheim教授认为叙述者本身也是需要研究的角色之一,故事的讲述本身也是故事的一部分。本次授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拓展,每个小组都得到了相应的视频片段或文本节选,学员们根据这些材料,对口述历史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与交流。
学术研究正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文本与数据,而文本挖掘是否为分析记忆与和解时间的新颖途径呢?在研究途径与方法上,Ralf Futselaar研究员从科学技术角度呈现了新兴大数据研究途径,包括词频分析、话题模型和词语嵌入等。他以Google Trend为例,通过词频的热度程度来分析某一阶段研究的状况。现代科学技术在处理大文本和数据更直接简单,这为我们研究欧亚战争与和解的历史提供了崭新途径和便捷手段。
课堂内外掠影
在授课与讨论活动中,一些学员对大数据分析文本的做法持保留态度。刘成教授认为大数据已对学术研究产生很大影响,但历史研究不能过于依赖数据分析,需要在研究中保留历史学家的主体性。此外,关于历史学家应自行学习文本挖掘和处理的电脑技术,还是将技术性问题完全留给专业人员的问题,学员们也进行了积极的交流。
实地走访 切身体验
“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近现代以来影响巨大,其发源地就在南京。为了配合课程讲座,本次暑期班安排学员们在南京市内进行了实地走访,亲身体验南京的战争历史遗存,通过他们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去体验战争的痕迹。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在参观完纪念馆的临时展厅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老人“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的话让东京大学学生山本小百合印象深刻。她在随后的座谈中问张建军馆长,“如何实现历史与仇恨的分离?”张馆长回答说,“战争与屠杀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在清算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的补偿,而是要在更高层面实现对过去惨痛经历的反思和未来和平的期望。”通过援引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中对遇害犹太人的展出只涉及头发等身份部分的实例,Eickhoff研究员询问是否万人坑中直接摆放白骨会对参观的游客(特别是未成年的游客)产生压抑感?张馆长表示,考古发掘出的白骨有力回击了部分日本右翼势力有关南京大屠杀“虚构说”的言论,同时他也希望这些见证日军暴行的白骨可以早日入土为安。结合刘成教授课程中讲述的和平学理论,荷兰学生Milan van Lange建议将大屠杀纪念馆打造成和平纪念馆,他认为这将对实现中日和解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反映南京人民抗日斗争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学员们参观了馆内珍藏的3700余件文物。在座谈中,荷兰学员Pieter 向吴先斌馆长提出藏品来源的问题。吴馆长表示,馆内的所有展品都是收集而来。随后中国学员杨凯乐提问如何选取展品,吴馆长强调了南京的地缘因素,因此大屠杀自然是核心内容,特别是有关张纯如的部分展品。最后,吴馆长介绍了前几天在日本广岛的南京大屠杀展览,希望中日之间实现真正的和解。

在小粉桥的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杨善友馆长向大家展示了拉贝先生于1937年8月亲自在庭院内设计的用以救济难民的防空洞。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时,拉贝的住宅收纳难民最多时达630多人。在听取了杨馆长介绍纪念馆的成立以及约翰•拉贝个人经历后,学员Alexander提问为什么拉贝故居没有拉贝日常生活的展品?杨主任表示,拉贝在离开南京之后将自己的物品悉数带走,在战后柏林拉贝一家靠其维持生计。荷兰教员Eickhoff研究员对拉贝拒绝做南京大屠杀证人的原因产生兴趣。杨主任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纳粹党员的特殊身份可能会对他的家人产生不利的影响。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设有两个基本陈列和四个专题展览,旨在展示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以欺骗、掳掠、强迫等手段使无数的妇女成为性奴隶的“慰安妇”制度的建立与废止过程,以及战后中、韩等国“慰安妇”幸存者揭露和谴责日军实行“慰安妇”制度的反人道罪行。外籍学员纷纷认为,这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一个有关二战时期慰安妇的展览馆。

暑期班参访的最后一站是中国近代史博物馆总统府。总统府前后经历了数次政权更替,这里虽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暴力行为,但亦承载了太多近代史的历史记忆。因此参观总统府对于理解历史记忆和和解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访过程正值40度高温,不少学员依然仔细观看到最后闭馆,体现了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浓厚兴趣。

除了集体参访之外,学员之间也组成学习小组,在南京大学及南京城内进行实地考察。7月23日上午,学员分六个小组,就集体参观考察的五个场所以及小组自行参观的中山门城墙为主题,根据暑期班老师讲授课程的知识,做了精彩课程汇报。课程教师对学生的演讲进行点评。之后,师生对暑期班进行了回顾与讨论。

7月23日下午,刘成教授主持召开了本次暑期研修班结业仪式。南京大学高研院副院长从丛教授、NIOD研究院Kees Ribbens教授分别致辞,对所有参与此次活动的学员表示感谢和祝贺。任课教师Eveline Buchheim、Martijin Eickhoff、Ralf Futselaar等出席了结业仪式,并共同为学员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闭幕仪式留影
本次暑期班在短时间内集中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大量集中的专题性授课内容,调动了国内外学员的积极参与,取得了圆满成功。参与此次暑期班的国内外师生纷纷表示,从本次活动中收益颇丰。NIOD认为本次暑期班的活动效果超出预期,对南京大学的学术环境和组织能力及中外学员的学习能力与研究水平都表示高度赞赏,并希望将这个良好的开端延续下去。本次暑期班为我校与类似NIOD这样的国际专题性学术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探索了道路。借助全英文授课的“专题暑期班”这样的形式,不但可以进一步加深国内外学术机构对南京大学的彼此认同与了解,也可以进一步增进校内外师生之间的友谊,从而为后续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根据相关合作文件,高研院将继续与NIOD 开展学生联合培养、合作学术研究、学者交换与互访等活动,以高研院跨学科平台开展的“和平学研究”课题将进一步为提升我校的学科整合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提供助益。
罗清云 陈勇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