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博物馆周#活动由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非政府组织“文化发展促进网络”(Culture for Causes Network)发起,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网络社交媒体活动,旨在提升博物馆趣味性与吸引力、增进群众与博物馆关系的交互性。来自75个国家的3500多家博物馆和文化团体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为期七天的集中信息发布与互动。
2018 年#全球博物馆周#将共同探讨“共同生活、公民身份与宽容”,并且选择了#博物馆与女性#、#博物馆与城市#、#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博物馆与职业#、#博物馆与儿童#、#博物馆与自然#、#博物馆与差异# 七个主题加以诠释。2018.4.23—2018.4.29,七天,七个主题,七个话题标签,分享您了解的博物馆行业关于“共同生活、公民身份与宽容”的故事。
4月28日就#博物馆与自然#话题标签,我们采访了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邀请他为我们分享北京自然博物馆馆藏、展览的概况和他对自然博物馆发展的期许。
北京自然博物馆孟庆金馆长
Q:请问您认为“自然”在贵馆中有哪些存在方式?
@孟庆金:因为我们是自然博物馆,所以各项工作就是围绕“自然”开展的。具体说来,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的博物馆。可能大家了解自然博物馆最直接的途经是到自然博物馆参观展览陈列或者参加自然博物馆组织的科普活动,“自然”就是我们展览陈列和科普活动的主题。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生物进化为主线,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构筑起一个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古生物陈列厅向我们展示了生物的起源和早期的演化进程,透过化石的印痕,人们似乎又看到了已经灭绝的生物。这些生物的遗迹,似乎带领人们穿越时空,聆听来自遥远太古代的声音;而植物陈列厅又似一部绿色的史诗,叙述着植物亿万年的演变。由水生到植物登陆,即使是一朵花的盛开,即使是一粒种子的传播,都蕴藏了无数的奥秘,留给我们无数的疑问;动物陈列厅,则向我们讲述了这些“人类的朋友”身上的奥秘,这里将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环境还原再现,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动物之美,动物界的神奇;人类陈列厅,让我们一睹人类由来的壮阔历史。由猿到人,历经万年,才有今日的容颜。一个人的诞生,看似平淡无奇,却展示着“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些常规展览之外,北京自然博物馆每年还推出各种各样的临时主题展览。有的专业展览曾多次走出国门,“中国恐龙展”
曾先后在新加坡、日本、瑞典、芬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意大利、新喀里多尼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展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自然”。而科普活动方面,北京自然博物馆为满足观众需求不断创新,开辟一系列互动式探索自然奥秘的活动,吸引了无数热爱自然的人们参与其中,探索自然,热爱科学。
要将“自然”之神奇生动地向公众展现,少不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北京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依托丰富的标本收藏,每年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出版科研专著和科普读物,发现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有胎盘真兽类哺乳动物和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动物、首次恢复了带羽毛恐龙的全身羽毛颜色等成果均发布在世界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与《科学》上,这些标本都保存在自然博物馆。
其实,标本是非常重要的,是博物馆开展展览、科研、科普的基础,北京自然博物馆收藏着30余万件标本,而且许多标本在国内、国际上都堪称孤品,“来自中国的侏罗纪母亲”中华侏罗兽、完成全身羽毛颜色复原的赫氏近鸟龙、保存在我国的唯一的恐鸟标本等;还包括世界闻名的古黄河象头骨化石、长26米的巨型井研马门溪龙化石、中国唯一的恐龙木乃伊化石,以及各种现生的动植物标本等。
所以说,在自然博物馆,“自然”无处不在,自然博物馆就是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一个窗口,来自然博物馆就可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比如,当我们走进“神奇的非洲”展厅,利用展品以及新科技的展示手段,我们就感觉到自己置身于非洲大陆了,而走进《古爬行动物》展厅,就可以一窥恐龙的秘密。我们真诚地欢迎大家来北京自然博物馆,尽情与大自然“对话”。
神秘的热带雨林
Q: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件贵馆比较有意义的藏品吗?
@孟庆金:北京自然博物馆有30余万件藏品,很多是非常珍贵的,具有重要的科研、展览价值。我想推荐几件,大家可以在展厅看到:
在古爬行动物展厅里面,有一条最大的恐龙骨架,是井研马门溪龙,它长达26米、高7米,是我国发现的大型蜥脚类恐龙的代表。
马门溪龙
古哺乳动物展厅中发掘自甘肃省的黄河剑齿象昂首阔步,威风凛凛,它曾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篇课文的主角,很有“名气”。
黄河剑齿象
还有水生生物馆中的拉蒂曼鱼浸制标本,是科摩罗总统访华时赠送给江泽民同志,无论从国际交流的意义上讲,还是从脊椎动物进化的角度上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拉蒂曼鱼浸制标本
Q:请问您对中国的自然类博物馆有何期许?
@孟庆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馆建设要注重特色。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中国的自然类博物馆在近年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一批新的自然博物馆建成,更多的博物馆也在筹建过程中,但是博物馆建设不是盖房子那么简单的事情,重要的是藏品和人才,这是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
从北京自然博物馆来说,我们坚持以标本收藏和科学研究为基础,以陈列展览和科普教育活动为平台,以提高影响力为重点,以服务公众和社会为核心,着力把我馆建设成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基地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场所。
我希望中国的自然类博物馆都明确自己的愿景,树立起自己的特色,面向公众,面向国际,面向未来。面向公众就是努力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科学知识、对好的展览、好的科普活动的需求,这是博物馆的立身之本;面向国际需要博物馆具有国际化视野,对标国际高水平的同类博物馆,做精做强,并且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因为自然科学具有普遍性、共通性,更容易构筑起交流互鉴的关系;面向未来就是博物馆必须要建设智慧博物馆,构筑起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藏品收藏、人才资源、展览展示、基础设施、科学研究、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提升。
如何参与#全球博物馆周#
- 从现在开始到活动结束,发送带有#全球博物馆周#的微博,就能参与。也欢迎随时@全球博物馆周,与我们互动。
- 我们将每天精选出热门微博和微信通过“全球博物馆周”的官方推特等账号分享给国际观众,让中国创意、中国博物馆唱响世界互联网。


关于#全球博物馆周#
#全球博物馆周#活动由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非政府组织“文化发展促进网络”(Culture for Causes Network)发起,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旨在提升博物馆趣味性与吸引力、增进群众与博物馆关系的交互性网络社交媒体活动。来自75个国家的3500多家博物馆和文化团体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为期七天的集中信息发布与互动。每年的博物馆周都会规定一个活动主题。在活动过程中,每天都会提出一个与博物馆有关的新的话题及#热门话题关键词#。博物馆可以发布轶闻趣事、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而博物馆爱好者和观众可根据自己生活中与博物馆有关的所见所想积极参与话题讨论。
2018年#全球博物馆周#再次登陆中国,由天禹文化集团运营支持,在新浪微博平台与大家见面,期待广大中国文博界的同仁的积极参与,通过这个活动平台向世界展示“互联网+中华文明”的魅力。
#全球博物馆周#今日话题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