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博物馆周#活动由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非政府组织“文化发展促进网络”(Culture for Causes Network)发起,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网络社交媒体活动,旨在提升博物馆趣味性与吸引力、增进群众与博物馆关系的交互性。来自75个国家的3500多家博物馆和文化团体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为期七天的集中信息发布与互动。
2018 年#全球博物馆周#将共同探讨“共同生活、公民身份与宽容”,并且选择了#博物馆与女性#、#博物馆与城市#、#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博物馆与职业#、#博物馆与儿童#、#博物馆与自然#、#博物馆与差异# 七个主题加以诠释。2018.4.23—2018.4.29,七天,七个主题,七个话题标签,分享您了解的博物馆行业关于“共同生活、公民身份与宽容”的故事。
4月28日就#博物馆与自然#话题标签,我们有幸采访了内蒙博物院自然科科长、研究员李虹,邀请他为我们分享自然类博物馆背后的故事。
内蒙古博物院自然科科长、研究员李虹
Q:请您介绍一件贵馆有特色的“自然”属性的藏品或一场展览?
@李虹:我所供职的内蒙古博物院,成立于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0周年之际。经过几代博物馆人60余年的努力,已成为拥有十几件(套)自然标本、历史文物和民族民俗文物藏品的综合性博物馆。
针对“全球博物馆周”活动的主题——博物馆与自然,我谈谈目前正在改造、提升的近3500平方米古生物陈列中的“蒙古马与马类的演化”专题。这一专题的设立,主要基于下述几点:
其一,马类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动物纲、奇蹄目,是哺乳动物中演化系统研究较为成熟的类群之一,一直被作为进化论的典范,马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动物。在漫长的地史时期,马的种类非常繁多,在中新世最鼎盛时曾经多达l7个属。经过 5600万年的演变,发展到现在,马的种类已特别稀少,只有真马属1个属(蒙古马即属于真马属)。
其二,内蒙古博物院拥有比较丰富的各个时代的马类化石、马类标本藏品。
其三,闻名于世的“蒙古马”,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蒙古族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它不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设置了“蒙古马与马类的演化”专题,通过马类化石、蒙古马骨骼标本、蒙古马剥制标本、蒙古马内脏和肌肉塑化标本的展示,揭示了马类的演化历程及其生存环境的变迁,特别是从马类的生理特性入手,阐述了“老马识途”、“马为什么容易受惊”、“马不吃夜草不肥、“马为什么跑的那么快”的科学道理。

Q:请问贵馆是怎样将“大自然”融缩到博物馆中?
@李虹:多年来,内蒙古博物院一直非常重视自然标本的收集和展示。早在建馆初期,就有专人从事古生物化石等自然标本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自治区最大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心。
其一,培养了一支从事古生物化石的考察发掘、修理、保管、研究和组织筹办陈列展览等方面的专业队伍。

其二,拥有1万多件套古生物化石等自然标本藏品,其中以中生代恐龙和新生代哺乳动物为主的古生物化石蜚声中外,有体长26米的巨型蜥脚龙——查干诺尔龙,雌雄各异的原角龙头骨、保存有皮肤印痕化石的禽龙类全身骨骼、中国目前唯一的恐象类化石——中华原恐象,体长近9米的猛犸象、卧姿奇特的披毛犀、著名的古人类化石——河套人等等。

其三,在田野考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筹办了一系列以古生物化石为主的自然类陈列,为自治区的科普宣传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四,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促进了对院藏品的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充实、体现在陈列展览中。比如历时13年组织和参与、2017年出版了70万字的“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综合研究”专著,其研究成果将体现在正在改造提升的陈列中,为此设置了“河套人与人类的进化”展示专题。
其五,举办“欢乐大课堂”、“空中博物馆”等活动,这是自然类陈列展览等科普宣传工作的进一步延伸。
Q:你怎样理解博物馆与自然的关系?
@李虹:在博物馆从事了30多年的自然类科普工作,当看到“你怎样理解博物馆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时,仍然感到困惑,不知从何谈起。
首先,要了解何为自然。认真想想不得其解,只好上网查阅,简单说自然就是宇宙万物,所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总和。
那么,博物馆与自然的关系又如何呢?似乎更难讲清楚。这么多年来,我们仅仅是通过收藏、研究和展示一些自然标本(古生物化石、动植物标本、岩石矿物等),讲述生物、包括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关系等等,进行一些科普教育。
也许,正如全球博物馆周活动网页宣传中所说的“自然永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其实应该说,我们才是自然的一部分”,当某一天我们真正融入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时,这个问题自然就有答案了……。
如何参与#全球博物馆周#
- 从现在开始到活动结束,发送带有#全球博物馆周#的微博,就能参与。也欢迎随时@全球博物馆周,与我们互动。
- 我们将每天精选出热门微博和微信通过“全球博物馆周”的官方推特等账号分享给国际观众,让中国创意、中国博物馆唱响世界互联网。


关于#全球博物馆周#
#全球博物馆周#活动由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非政府组织“文化发展促进网络”(Culture for Causes Network)发起,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旨在提升博物馆趣味性与吸引力、增进群众与博物馆关系的交互性网络社交媒体活动。来自75个国家的3500多家博物馆和文化团体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为期七天的集中信息发布与互动。每年的博物馆周都会规定一个活动主题。在活动过程中,每天都会提出一个与博物馆有关的新的话题及#热门话题关键词#。博物馆可以发布轶闻趣事、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而博物馆爱好者和观众可根据自己生活中与博物馆有关的所见所想积极参与话题讨论。
2018年#全球博物馆周#再次登陆中国,由天禹文化集团运营支持,在新浪微博平台与大家见面,期待广大中国文博界的同仁的积极参与,通过这个活动平台向世界展示“互联网+中华文明”的魅力。
#全球博物馆周#今日话题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