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约定的梦幻岛》动画第1话,我首先想到的是:估计现在集英社里的相关人员都坐不住了.....
本文作者:御木基宏(新漫画主编)
本文翻译:橘子&小魏
看完《约定的梦幻岛》动画第1话,我首先想到的是:估计现在集英社里的相关人员都坐不住了。
因为动画版第1话做得并不好,要是不想想对策,这么重要的一部人气作品,它的价值可能会因动画遭到损害。因为动画版真的做得非常不好。
画面质量还不错,剧情本身也遵循漫画原作,但是为何漫画版与动画版的趣味性会差这么多?

两者的优劣之差源于对角色的理解之差,以及由此产生的构成能力的差异。动画没有把漫画原作的优秀之处发挥出来。这么说有点客气了,动画甚至毁了原作最精华的部分。很遗憾,只能说动画版是部非常“不动脑子”的作品。

一部超一流的漫画,毁在了二流动画师的手里。为何我要如此针对这部动画,那是因为我们可以以此为反例,来思考学习漫画与动画的差异。
相比漫画,动画原本就拥有更加“简单易懂”这一特质,而动画是全彩、会动、有人声、有效果音,有音乐带动情绪。换言之,它能“传达”出来的信息量比较大。
【漫画的优势是简单易懂】
反过来讲,不考虑读者而画出来的漫画,它能够“传达”出来的信息量就越少,作品就越难懂。
因此,漫画必须画得简单易懂。而这一点反而成为了漫画的优势。
没错,简单易懂就是漫画最强大的优势。
漫画《约定的梦幻岛》把这个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在此基础上设置了很多让作品有趣的“机关”。
实际,仅靠简单易懂,作品是无法留在读者的脑海中的。因此,原作漫画家在这个简单易懂的故事中,故意加入了小小的违和感,悬念等。精彩之处就在于这份简单易懂,这份违和感,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平衡。非常之优秀。违和感可以吸引读者,但必须是在简单易懂的构成之上,它才能发挥作用。简单易懂是故事有趣的大前提。
这个作品是悬疑、(暗黑)幻想类题材,所以设定及世界观是很复杂的,跟简单易懂似乎背道而驰。如果一上来就把它解释一通,故事会变得晦涩,复杂的信息大量堆积,读者必会造成混乱。
所以这个作品的构成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没想一蹴而就解释清楚,而是选择了细水长流的做法。一边塑造人物,推进剧情,一边一点点地吸引读者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世界观和设定。然后设定几个小小的悬疑点,最后慢慢加深恐怖感,原作漫画的成功就在于这些“演出”上。
这个手法叫“渐入(sneak in)”。
“渐入”原本是电影、动画中的一种加入声音的手法——从小声音开始,慢慢加入音乐。仿佛一条蛇悄无声息地从背后慢慢靠近一样——“慢慢进入”。(慢慢离开是“渐出(sneak out)”,音声领域以外一般不用这个词)。
现在画面的剪辑、故事的演出方面也使用“渐入”这个词。反义词是“taboo break”,指突如其来的大音量音乐声。用画面构成或剧情来举例,指的是突然爆炸、被袭击、掉落悬崖、被某种东西追着跑等场景。突然的亲吻等激情戏也属于这个手法。
这种手法在电影、动画中在一定程度是有效的手段,但已经被滥用了,在漫画创作当中,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一般不要使用,这跟漫画的特质有关。请各位思考一下原因。
接下来言归正传。
【渐入(sneak in)也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我们看一下动画版。



一上来就向观众展示他们的世界在铁格栅中,暗示观众他们的目的或许是从这里逃出去。但是,并不有趣。因为没有“落差”,没有先展现一家人和乐融融,和睦相处的孤儿院,再一个反转,实为为“怪物”提供食用肉的农园。而且动画版最大的毛病是“难懂”。
漫画以艾玛的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动画拿掉了这个做法。这个做法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导致故事不好懂了。比如,漫画单行本第1卷第16页,有“每天的学习”和旁白。

但是这段情节在动画里,无法让人明白他们在干什么。人物戴着耳机,在屏幕上涂条形码的场景持续了很久。


这时候观众一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是在干什么。但是漫画中事先明确说了,这是“每天的学习”,所以读者会带着“这是他们每天的学习啊。不过感觉不太对劲,跟普通的学习不太一样。”的想法,一边阅读下去。违和感产生了,读者也被吸引到作品世界中去了。
但是在动画中的这段情节里,观众连他们在干什么都不清楚。只能干烧脑去理解眼前的情景,无法集中进入作品的世界。这种让观众干烧脑的场景在这部动画里一个接一个。
捉迷藏那场戏。诺曼当鬼找其他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们都集中在一个地方,然后立刻全员被抓,看上去不像藏起来了。捉迷藏捉迷藏,不藏怎么捉?作为观众,我看得一脸问号。

漫画里一笔带过的地方,动画里反而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结果适得其反,搞得晦涩难懂。最糟的是艾玛玩捉迷藏被鬼抓到的那场戏。在漫画中,运动神经发达,腿非常快的艾玛因为缺乏“战略”,被诺曼抓住,漫画家要强调的是“战略”。

但是在动画中,她被抓是因为“人太善良”。(别人摔倒过去帮忙导致被抓,这太老套了,不过先忽略这个情节好或不好。)重点是改编这段情节已经把艾玛的人设都改变了。这是大忌!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判断做这个动画的人是个半吊子,主角的人设都没拿捏清楚。


这个场景之后,动画版的场景接上了漫画版的之后的场景,也带出了“战略”的话题,但为时已晚。如果说诺曼的“战略”是假装摔倒,然后抓住过来帮忙的艾玛,那这样的诺曼真的太笨了。漫画的诺曼是个沉着冷静,头脑惊人地清晰的人设,但在动画的这段情节里崩了。我看到这里的当下,无法冷静。
如果动画师无法搞清楚原作的角色,那就照搬原作的情节去改成动画就好了,但偏偏又要加上自己的原创,导致非常的失败。
画面上,漫画原作追求简单但细节做到位;动画还差点火候。比如艾玛的发型,有一撮上翘的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呆毛,这是艾玛的“特征”。在漫画中,除了大特写,艾玛的呆毛基本都能出现在画面上。这个特点作者展现得极其细致。
永远在线的呆毛
但是动画里大多数场景都把呆毛拿掉了。虽说动画有配音,声优一开口就知道谁是艾玛,但是艾玛简单易懂的标志性“记号”却没了。
此外,刚才提到漫画中会一点点展现违和感,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人物脖子上的号码。这个设定一开始就展现出来,会让读者一下子就觉察到蹊跷——这种违和感在动画里被弱化了。



开篇主角身上,让人浮想联翩的神秘数字
漫画里算计好的,如潺潺溪水般汇聚起来的违和感到了动画里却变成了松散的构成。漫画一直让读者抱着不太对劲的感觉,积累违和感,提高读者的期待。正当读者觉得这位孤儿院的妈妈要爆出真实身份的时候,出现了更远超期望值的,极为出乎意料的“怪物”,这一切都是精心设计过的。
这里有一点要跟漫画作者们强调。一个漫画家在新人阶段时,可能总会想我要“背叛”读者的期待,设计一个他们想都想不到的剧情,这其实并不专业。作者必须回应读者的期待,可以超越,但不能背叛。
最理想的效果是,在满足读者期待的基础上,做出更上一层楼的故事展开。最怕是做了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毫无相关没有作用的展开,或许可以吓到读者,但无法让其满足,无法让读者感受到畅快感。
回到正题。同样是《约定的梦幻岛》这个作品,漫画和动画的有趣程度是天差地别的。同样一个故事,因为两者在演出上,以及对角色的理解能力的不同,其出来的效果竟有如此大的差别。堪称是一个很可怕的实例。
如果有人只看了动画版《约定的梦幻岛》,觉得这个作品不好看,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如此质量云泥之别的两个作品竟然冠着同一个名字。希望大家一定要去看看漫画原作,特别是对漫画创作感兴趣的作者,至少也要看上第一话,与动画对比一下,相信你能学到很多东西。
文章图片来源:哔哩哔哩漫画&动画截图,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