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断告诉自己,国家平台的文艺节目一定要对标时代的高峰,做到站位上有高度、思想上有厚度、传播上有烈度。”

5月2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进入第四天。「广电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级导演吕逸涛。
吕逸涛委员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的实践,谈了主流媒体尤其是文艺战线的疫情防控宣传,节目创作模式的全面创新,“先网后台”的融合实践,以及下一个爆款出现的方向。
▍总台文艺节目研发的3项要求、3个关键词
「广电独家」:最近一年,您主要关注的文艺界和广电口的内容有哪些?
吕逸涛:一是围绕去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突出爱国主义题材的精品节目;二是助力“精准扶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文艺节目;三是宣传中国文化、传递中国声音的文化类节目;四是跨平台、跨资源、跨优势,突出新媒体融合的综艺节目。

「广电独家」:最近一年,总台在节目研发方面有何新要求和新成果?
吕逸涛:2019年是总台提质升级的一年。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积极投入改版工作,我认为,有3项要求需要特别强调。
第一,以“守正”为基本点,永葆初心使命,做到“两个维护”,坚守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之魂,切实担负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创作职责,汇聚民族复兴、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
第二,以“聚变”为发力点,推动从传统节目制播模式向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扎实开展“四力”实践,以效果为导向讲好中国故事,做到精准传播、生动阐释,让重要思想和优秀文化春风化雨“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三,以“融合”为破局点,加快融入“5G+4K/8K+AI”战略格局,拿出“大象也会跳街舞”的精神风貌,充分实现文化与科技、传统媒体与新兴业态的合而为一。

结合过去一年来的实践成果,我个人认为有以下3个关键词值得分享:
第一个关键词:爱国主义。
本次两会上,众多提案都在呼吁继续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一点上,国家级主流媒体责无旁贷。
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总台推出了一系列主打爱国主义的精品节目。
比如《一堂好课》,在第一堂课上,金一南教授开讲“我们为什么要爱国”和“怎样才能真正地爱国”两大话题。他通过串联丰富的史料和热血的故事,讲述中国百年救亡的苦难斗争史和百年复兴的辉煌奋斗史。节目在抖音、微博、微信、B站等新媒体平台引发热烈反响,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受众,获赞“有价值、有营养、有意义”。

金一南教授在《一堂好课》“开讲”
在我们既往的创作实践中,这类节目最大的特质就是“燃”,因为无论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还是致敬浩然正气的民族英雄,那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层情怀,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我们不断告诉自己,国家平台的文艺节目一定要对标时代的高峰,做到站位上有高度、思想上有厚度、传播上有烈度。
第二个关键词:融合重构。
过去,以《国家宝藏》《朗读者》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总台节目,吸引了大批年轻的观众。深厚的文化内涵、时尚的表达语态,让这类节目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网爆款”。2019年,按照总台“台网融合、先网后台”战略布局,各大节目加大了融合传播力度。

其中,由央视综艺频道、央视网联合出品,央视网、中视电传联合承制的《你好生活》,既是总台首档主打自由体、散文诗风格的户外慢综艺,也是“先网后台”模式的试验田。它所革新的不只是播出模式,更是跨平台、跨资源、跨优势的深层相融。
节目先在央视网上线,次日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在电视大屏播出时,屏幕下方会根据节目内容节点实时滚动网友的真实留言,呈现出“电视弹幕”的效果。
节目通过网络热度先行发酵,然后反哺大屏收视,不仅在各新媒体平台热度不减,还对电视收视起到了明显拉升。事实证明,做好了融合传播的“乘法题”,“先网后台”完全可以实现双屏受众的有效聚拢。
本次实践直观体现了总台全媒体产品丰富、全媒体思维活跃、全平台传播势头旺盛的发展特点,是一次真正形成了融合质变的“化学反应”。
可以看出,总台的节目生产已经摆脱了“唯收视率论”的传统观念,改而围绕做大、做强、做优融合传播下功夫,并希望在未来打造更多横跨台网、击穿圈层的“融媒爆款”。
第三个关键词:好感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强调“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如何将中国声音传出去?文艺可能是最为轻盈的“使者”。在这一点上,《国家宝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成就。

去年10月,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以国际合拍、合作的方式与BBC世界新闻频道、英国野马制作公司制作的纪录片《中国的宝藏》,在BBC世界新闻频道面向全球首播,为BBC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65亿户家庭呈现中国顶级文物的故事,超过30家的中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媒体对节目进行了报道。
这部纪录片邀请英国著名节目主持人阿拉斯泰尔苏克带领观众踏上博物馆寻宝之旅,试图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捕捉到回响,寻找古代文明的现代传承。中英合拍制作团队历时1年,行程7000多公里,走遍8座中国城市,拍摄了8家博物馆,5个世界文化遗产,20多件顶级文物。
旅途中,阿拉斯泰尔苏克亲身感受中国的历史悠久和幅员辽阔,倾听各行各业中国人的故事。他在节目一开始就提到,“惊奇于她的美和数千年文明的深度……如果不了解中国的过去,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今天的中国。”
《国家宝藏》从火到海外到落地海外,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路上留下了一个扎实印记。值得期待的是,第三季节目将于今年四季度正式回归。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要向世界讲好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开拓国际视野,精心构建话语体系,主动加强媒体合作,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有力有效地传递中国声音、中国主张,增强国际传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抗疫期间,文艺创作要“加大新闻性与艺术性的充分融合”
「广电独家」:回顾主流媒体,尤其总台文艺战线的抗疫表现,您如何评价?
吕逸涛:在这场战“疫”中,以总台为代表的权威主流媒体,坚守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与使命,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专业性,把握“时度效”原则,“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新闻舆论工作,畅通了信息,增强了信心,稳定了人心。
总台文艺战线也展示了不逊色于新闻战线的行动力,并充分发挥出文艺节目感染人、鼓舞人的优长特质,激发公众树立众志成城、战“疫”必胜的信念。
近几个月来,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在频道、频率、新媒体矩阵上融合发力,共计打造了《战“疫”故事》《呼叫027》《希望搜索词》《抗疫英雄谱》《战疫情——央广文艺云课堂》《“为白衣天使唱首歌”Live云唱会》等近40档抗疫专题、特辑、特别节目;除传统制作形态外,还应时应需,大胆创新,广泛涵盖了短视频、MV、公益广告、在线音乐会等短平快的轻体量表现形式。
在春晚、元宵、清明、五四青年节、“5•12”护士节之际,总台将节日文化和战“疫”精神高度结合,将新闻性与艺术性充分融合,推出了多档特别节目。

如《战“疫”正清明》清明节特别节目,以“五件疫情见证物”为切入点,展现和塑造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基层干部、普通民众、志愿者、公安干警等“五类人群”的典型故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组织了几十位抗“疫”一线的青年工作者、近百所高校学子以及青年演员参与云录制,呈现战“疫”背景下当代青年的奋斗姿态和蓬勃力量;《天使礼赞》“5•12”慰问医护工作者特别节目以“十二时辰”为关键词,全方位展示医护工作者临危不惧、无私奉献、抢救生命的风采。
这些次第亮相的重点特别节目均以战“疫”为核心主题,不断把“为武汉加油,为英雄礼赞,为中国祈福”的全民情绪共鸣推向高点,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网友纷纷点赞“节目用坚硬的内核、简单的形式传递有力的情感”“热泪盈眶,这是国家大台的温度”。
「广电独家」:在您看来,疫情防控期间,文艺尤其是电视作品创作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吕逸涛:一是“时度效”原则的把握与创新。
我认为,在疫防控情时期,文艺创作要“加大新闻性与艺术性的充分融合”。
从鼠年春晚到元宵晚会,情景报告、实时连线、新闻故事等表达元素的加入,浓烈升华了晚会的仪式感和共鸣感,尤其是元宵晚会完全打破传统形式,整台节目围绕打赢防疫阻击战振人心、传真情,切实发挥了特殊时期的文艺担当。
新闻化的表达元素,也广泛运用在了总台其他的战“疫”文艺作品中。
以《战“疫”故事》为例,节目力求和关键节点同步,实现纪实性、艺术性、时效性的统一。

例如在4月4日清明节播出的“时间”主题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通过本期《战“疫”故事》的镜头,悼念逝者,缅怀英雄;在4月8日武汉正式解除离汉通道管控当日,节目展开以“归来”为主题的城市复苏生活画卷,见证武汉历史性的一天。
此外,节目还通过视频连线备受大众关注的典型人物,例如为武汉送大葱的村支书朱德林、误入武汉成为志愿者的大连男孩蒋文强、骑行300公里回汉上班的逆行护士甘如意、陪病床上的老人看夕阳的医生刘凯等,深入挖掘幕后、了解近况、传递祝福,兼顾了“新闻的故事化”和“故事的新闻化”。
速度取决于态度,态度决定了力度,力度会带来温度。在“跑步作战”的过程中,文艺节目的创作活力和观众黏性被空前激发。有观众说,他们得到了一种“时刻在一起”的情绪联动。
二是彰显家国情怀,聚焦抗疫英雄。
疫情面前,生命第一。在抗疫阻击战中,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推出了一系列抗疫特别节目,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情怀,颂扬中国人民抗疫故事,为疫情大考注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力量。

再以专题系列节目《战“疫”故事》为例,这档节目共计3季,一共36期,播出跨度历时一个多月。节目聚焦医护工作者群像、社区工作者群像、善良的普通人群像、志愿服务者群像和公安干警群像5类人群,以第一视角、百姓故事讲述疫情中全国人民守望相助的真实经历。
通过纪实性的讲述与文艺性的编排,这档系列节目将细碎片段凝练为全景叙事,将个体感知升华成集体抒怀,呈现一个国家的非凡之举,凝聚上下同心的磅礴力量。
三是“云录制”形成创作模式新常态。
疫情期间,文艺创作既要在录制期间保障安全防控,最大幅度减少工作人员、减少聚集可能,又要适时用文艺力量鼓舞人心,传播治愈力量。
针对疫情形势,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各频道、频率在缩减演职人员数量、合理有序安排现场分段录制的基础上,采用云录制、跨屏互动等多种制作方式,完成了别具匠心的“抗疫英雄礼赞”。

比如新媒体短视频节目《呼叫027》全程轻操作,从小切口介入聚拢人气和力量,用“短平快”的方式第一时间连通疫区一线,在疫区和观众之间、在总台和被连线者之间构建起爱的桥梁。
「广电独家」:疫情防控期间常见的“云录制”对录播技术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有哪些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吕逸涛:疫情之下,特殊时期,文艺创作更密切地与“云端”联系起来。在我个人看来,“云录制”等方式被广泛运用,文艺工作者走进网络平台与观众“见屏如面”,大量“云”文艺作品应运而生,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对未来线上传播的拓展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是突破时空、突破演播室等的限制;二是更能凸显时度效;三是实时传播。
以总台文艺节目中心联合抖音制作的融媒体云综《希望搜索词》为例,节目最大特点是“综艺+短视频”的跨屏“破壁”,“云录制+融媒体+微综艺”通过大小屏之间的破壁互动,完成了一档轻体量节目的全面创新。

就未来发展趋势来看,目前云制作还处在疫情催生导致的初始创新阶段,具体的制作技术和手段将随着制作实践的增加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云制作的呈现和运用方式将与节目内容和题材更加匹配,更利于覆盖到精准的目标用户群体,从而达到平台号召力和传播优势的双赢。
▍下一个综艺爆款:凸显中国特色、年轻态的文化节目
「广电独家」:后疫情时代,观众和市场需要怎样的文艺作品?
吕逸涛:疫情尚未结束,后疫情时代的持久战役早已宣告开始。特殊时期,文艺有了特殊的担当。我们要继续注重发挥文艺节目在疫情防控中的心理疗愈作用,将更多笔墨留给抗疫中的“温暖”“力量”与“底气”“信心”,以“用情而不煽情、感性而不感伤”的语态,发挥主流媒体抚慰心灵、舆论引导、服务大局的作用。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之年,同时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者,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人民故事,是责任,也是义务。我们应保持高度的敏锐洞察和行动效率,进一步将新闻性与艺术性融合,创作能激发群众共鸣、富有感染力的文艺作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强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广电独家」:在您看来,下一个综艺爆款可能具备哪些特质?
吕逸涛:任何一种形态的节目都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寻找到这个时代真正的需求,以真实需求为基础才能赋予节目持久的生命力。对于下一个爆款出现的方向,我个人认为很可能出现在凸显中国特色、年轻态的文化节目中。
一是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档节目能反映出当下时代的真实需求,始终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找到年轻人群的共鸣点,从需求出发,进行针对性设计,让节目以“强相关”且“有意思”的形象进入受众视野,从而才能打开收视,输出内容价值。简单来说,就是用年轻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寓教于乐。
二是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复兴中国式审美。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家美学, 提升中华民族的审美品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比如,今年,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即将推出的首档非遗服饰文化传播节目《衣尚中国》将会聚焦在中华传统服饰上,将中国传统元素与时尚潮流相结合,助力中国文化远航世界。

「广电独家」:近来,总台不少新闻主播、文艺节目主持人纷纷走出演播室,走进网络直播间,可否看成一种“下沉”趋势?这种趋势反过来对电视作品会产生哪些影响?
吕逸涛:现在,传统媒体受关注度虽然略有下降,但其权威性依旧根深蒂固。刻板效应突出,打破思维定式是不少受众期待之趋。因此,传统媒体特别是权威性强的传统媒体,细微的变化都会引起高关注度和高讨论度,都会映射出话题,有着媒体引航灯的作用。
近来,央视不少主播走出演播室,走进网络直播间,让观众看到了他们特别接地气的一面,获得了广大观众的欢迎,有力扭转了近年来传统媒体创新力、影响力钝化的态势。
换而言之,谋求“放下身段”“改头换面”不仅能让传统媒体收获掌声和嘉赞,还能收获收视和人气,可谓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