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一名以 Macbook 作为主力电脑的用户,平时我最多使用的就是外接键鼠以及显示器的组合。但由于桌面空间有限,我不得不牺牲 Mac 上非常易用的触控板来为键鼠腾出空间。正巧最近罗技给我们寄来了一套外设大礼包,其中就包括了罗技的MX Anywhere 3 无线鼠标以及 MX Keys 无线键盘。在了解到它们针对 Mac 单独做了优化以及同时支持 Windows 跨平台使用后,我便通过“强取豪夺”的方式把它们拿了过来,今天就跟大家说说我这几天的使用感受,顺便给小伙伴们提供一些参考。



开箱
作为罗技定位高端的产品线,从它们的包装上也能看出一丝端倪。MX Keys 的包装正面印有它的外观主视图以及产品名称等标注,背面则是其主要的四大卖点。值得一提的是,在盒子的侧面有“FSC”环保标识,意味着这款产品所用的纸质包装以及说明书均是来自于经过认证的森林产品,为合理利用木材以及保护森林提供了保障。


打开包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键盘本体,本来上面还包裹着一层很有质感的白色雪梨纸,不过我们小伙伴在拍摄时开箱丢掉了就不做展示了。

键盘下方则是罗技的优联连接器、说明书、产品卡片以及充电线缆。有一个小细节是罗技在通用版的键盘包装中附赠的是 A to C 的线材,而在专门的 For Mac 版中附赠的是 C to C 的线材,方便 Mac 用户进行充电,这一点还是很贴心的。

MX Anywhere 3 的包装风格和 MX Keys 基本一致,都是采用低调沉稳的黑色,盒子上依然印有主要卖点以及“FSC”标识。

打开第二层包装,鼠标本体被固定在纸质的固定层内。产品下方依然是优联连接器、充电线、说明书。把它们俩放在一起合个影。

外观设计
MX Keys
在开箱 MX Keys 时,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用料扎实,810g 的重量拿在手里异常的有分量感。相比于我之前那笨重且占地的有线机械键盘,MX Keys 能够瞬间让我的桌面整洁不少。



MX Keys 的主体是由整块的金属打造而成,不论是视觉观感还是手感,都有很强的一体性。尽管使用了大面积的金属,但其表面经过了喷砂等工艺的处理,哪怕是冬天摸上去也没有很凉。



这款键盘的键帽上也有着不少的细节,首先区别于 Mac 原装键盘以及苹果自家的 Magic Keyboard 2,MX Keys 的键帽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平面,在主要的键帽上都有圆形的凹陷,这样在打字时可以更好地提升打字手感以及定位感。每个键帽上面都进行了哑光的磨砂处理,打字时触感更温和,但是不可避免的可能容易沾染指纹或者打油。



除此之外,MX Keys 还拥有小键盘区域以及顶部的快捷功能按键,对于 Mac 用户来说上手非常容易。而且像我这种密码中数字比较多的人来说,数字小键盘简直是福音一般的存在。



最让我喜欢的是 MX Keys 的智能背光系统。虽然平时我都会使用屏幕挂灯进行照明,不太需要键盘背光。但在少数情况,比如同房间内小伙伴拍摄视频或者观看视频时,它的智能背光可以自动调节键盘背光亮度以及根据人手的位置智能开启或者关闭。不需要使用键盘时自动熄灭背光,这样就不会打破我看电影或者视频时的沉浸感,十分省心。


键盘的背面也十分简约,顶部突出的部分既起到了集成电池以及工作元件的任务,也巧妙地将键盘整体进行垫高形成一定的角度。虽然不像一般的键盘那样可以调节倾斜角度,但结合其出色的按键手感,我认为键盘掌托对于这款键盘来说并不是那么必要的存在。
MX Anywhere 3
在这之前我用过鼠标是罗技的 M590,所以看到 MXAnywhere 3 之后多多少少有些亲切感。MX Anywhere 3 采用了左右对称的设计,鼠标和手掌的主要接触区域为塑料以及类肤材质,99g 的重量再加上小巧的体积在使用时有着良好的握持感。


作为罗技 MX 系列鼠标产品的精髓,MX Anywhere 3 也搭载了全新的 MagSpeed电磁滚轮。通过滚轮下面的按键可以调节滚动状态。除了全程 0 阻尼的自由模式之外,还有 SmartShift 自适应调节。比如,在浏览较长的文章或者表格时,我们可以快速的滑动鼠标中间进入无极模式;当需要定位到精准位置时只要让其停止滚动,便可以自动切换到正常的分段模式。

MX Anywhere 3 的底部是四枚长条的橡胶脚垫、开关、感应器以及设备切换按键。通过点按可以实时切换鼠标的连接设备。根据设备的不同,还可以选择使用蓝牙或者优联进行连接。

MX Anywhere 3 内置了独家的 Darkfield 追踪技术,在提供更好定位的同时,还支持在玻璃板上使用。虽然一般来说这不是常见的使用场景,但对于常出差的朋友来说,还是会碰到酒店房间中的桌子是玻璃材质的情况,很大程度地避免四处找东西临时充当鼠标垫的尴尬。


续航方面,这对键鼠的表现让我很满意。官方标称 MX Keys 可以在充满电的情况下提供 10 天的电量,在关闭背光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提供长达5个月的使用时长。而 MX Anywhere 3 则可以使用 70 天,同时还支持快充功能,充电一分钟就可以使用 3 小时。
Logi Options 个性化设置

即使这两款设备默认的设置对我来说已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使用场景了,但是罗技仍提供了软件并针对每款设备进行了个性化定制。

在软件中完成配对之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对 MX Keys 最上排的功能按键进行修改。比如将原有可能并不常用的计算器按键修改为将程序最小化。

而选项最多以及定制化更丰富的还要是鼠标产品。在 MX Anywhere 3 的设置中,我们不仅可以针对除左右按键外的所有按键进行个性化定制,还可以针对指针的速度、灵敏度等等进行精细化的设置。

我甚至还可以选择某一款软件进行针对性的设置,比如在 PS 中将鼠标中键设置为上一步,在 Final Cut 中将侧键设置为切割选项,可以大大提升功能工作的效率。
罗技的杀手锏功能——Logitech Flow
Flow 作为罗技 MX 系列的拿手功能,很早之前我就有所耳闻。虽然我的主力设备依然是Mac,但是偶尔我也会切换到 Windows 设备上进行一些操作以及游戏娱乐。

除去基本的跨平台无缝切换外,甚至可以通过鼠标在一台电脑上进行复制、剪切等操作。当初我要跨设备传送文件,要么来回登录微信,要么给自己的邮箱发邮件,放到现在来看简直是上古操作。

除此之外,罗技还为 Flow 进行了新的升级。之前在切换不同的设备时,往往都是鼠标过去了,但是键盘还需要手动进行切换。这次罗技将这一操作融合到了一起,在使用鼠标进行跨设备切换时,只要鼠标移过去了,键盘则会自己跟着切换过去,更好地提高了跨平台使用的便捷性。
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的主力电脑是 Mac 并且没有原厂情节的话,那么罗技的这两款外设绝对是非常好的选择。


相较于原厂的 MagicKeyboard,MX Keys 有着更加出色的手感以及更高的自由度。通用性更高的 Type-c 接口也使得我桌面上的接口基本都达到了统一,除了甩不掉的拓展坞以及我的iPhone。而 MX Anywhere 3 在保证体积小巧的同时又拥有让我爱不释手的 MagSpeed 滚轮,以及 Logitech Flow 跨平台拓展功能,现在已经被我当成了主力鼠标。

不论你是 Mac 用户还是 Windows 用户,如果你对办公外设有较高要求的话,在平衡体积以及功能性的前提下,我觉得 MX Anywhere 3 都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