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东汉)无名氏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今天是七月七日七夕节,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传说中,每年今日牛郎织女都会在鹊桥相会。
当然,在这个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爱情憧憬的节日,也难免一些不幸者的点点心碎。
有这样一个人,他在七夕出生,又在七夕次日离去。
他的一生经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他笔下的每句词、每句诗都是悲喜剧,写透人生的无常与无奈,直击人心,感人肺腑。
他就是词中之帝——李煜。
往事堪哀:亡国之君的无奈
唐末五代十国七十多年间,群雄割据,兵火连连,李煜便出生在这样的乱世。
公元937年七月七日七夕节,李煜出生。
同年十月,其祖父李昪(biàn)从别人那里夺取政权,在江南建立了南唐。到公元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李煜走出都城金陵(今南京)向宋军投降,南唐仅存世38年。
可以说李煜的一生,也随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而起落。

李煜天资聪颖,通晓六经,洞晓音律,工书善画,诗词文章样样精通。
但他痴迷书画还有着鲜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逃避皇位继承之争。
李煜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似乎怎么看也轮不到他继承皇位。
但据宋欧阳修《新五代史》载,李煜相貌非凡,“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这便是古人所认为的圣人之相。
李煜的哥哥、当时的南唐太子李弘冀,仅仅是听闻父皇有传位给自己叔叔的想法,就毒杀了叔叔。而一个月后,李弘冀自己居然也莫名其妙地身亡了。杀兄弑父,臣僭主位,在五代乱世并不少见。处境如此凶险,为了避祸,李煜自号“锺峰隐者”,沉迷于经书之中。
谁知他的五位哥哥都因种种厄运相继去世,到了公元961年,中主李璟驾崩,24岁的李煜继承父业,在金陵(今南京)登基,史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然而,早在其父李璟在位之时,南唐便已向大宋称臣。面对北面强大的宋朝,南唐本就无力抗衡。李煜在位十五年,只有年年纳贡,以求存国保全。

显然,李煜并不是个好皇帝。
他平时不恤政事,骄奢纵情,喜好吟咏宴游,又崇信佛教,以求精神安慰,终至亡国失位。
38岁时,宋军兵围金陵,只因宋太祖赵匡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南唐亡国,李煜纳降。第二年,李煜被押至宋都汴梁(今开封),被封“违命侯”,开始了以泪洗面的生活。
据传,李煜降宋北上后,宋太祖赵匡胤久知他好吟诗,就命他举一得意之句。李煜回的是《咏扇》诗中一联:
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
赵匡胤礼待之,对人夸他“好一个翰林学士”。(〔宋〕叶梦得《石林燕语》)
从一国之主,到翰林学士,当日的得意之句,却成了今日的伤心诗行。

真情多情,总难敌无常
迢迢牵牛星,杳在河之阳。
粲粲黄姑女,耿耿遥相望。
这是李煜残存的诗句中与七夕相关的一首。
李煜是诗人,一个多情的才子,但他也有真爱情。
17岁时,李煜纳大周后为妻。大周后,小字娥皇,是南唐司徒周宗长女。
大周后可谓国色天香,李煜曾这样形容大周后的美貌:“烟轻丽服,雪莹修容。纤眉范月,高髻凌风。”穿着轻薄如烟的舞衣,容颜修美如白雪晶莹。细眉如月,高髻飘风。
大周后更是位才女,她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当时李璟赞赏她的才艺,便赐给她名为“烧槽”的琵琶。李煜曾经得到唐乐《霓裳羽衣曲》的曲谱,后由大周后“变易讹谬,颇去洼淫”,制成“新声”,“清越可听”。夫妻二人真可谓琴瑟和谐。

可惜天妒巾帼,大周后29岁时,就与幼子先后病逝了。
李煜为大周后做了不少悼诗,并撰写了《昭惠周后诔》。
大周后遗留的手巾,弹过的琵琶,还有两人共同移植的梅花,都能令他回想起她的香味、残留的余温和美丽的姿容。
“我思姝子,永念犹初。爱而不见,我心毁如。”李煜的悼文令人动容,感天动地,可谓至情至性。
珠碎花凋,先后失去幼子与爱后的李煜,陷于哀痛已无力自解,这位迷途之子只好求救于他所崇信的佛祖(空王),来抵抗无常命运的痛击:
悼诗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
雨深秋寂寞,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濛眼上花。
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但李煜毕竟是个多情的人。大周后去世后第四年,李煜立其妹为国后,史称小周后。
据说大周后卧病在床时,小周后入宫,两人便已有了私情。李煜有首《菩萨蛮》据传就是写他与小周后幽会的:
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
今朝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
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
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
教君恣意怜。
为避人耳目,提鞋微步,可谓细腻传神,整篇描述生动如短剧一般。
李煜亡国后入宋,小周后也一同前去,两人均以悲剧收场。

千古名篇,却也是忙命之词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虞美人》是李煜家喻户晓的名作。
当时,李煜遭受了亡国之难、阶下之辱,痛悔交加,思念故国,故作此词以寄感慨。
但李煜没有想到的是,此作却引来了杀身之祸。

公元978年七月七日七夕节,李煜在赐第(寓所)借七夕生日之机“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而先前所作“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句,也传入宋太宗赵匡义的耳中。
宋太宗因其有故国之思而大怒,于是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给李煜,李煜次日而卒(〔宋〕王铚《默记》)。
牵机药是一种毒药,据说服药后,人腰直不起,头足相就,状如牵机而死,故名“牵机药”。
三个月后,宋以王礼葬李煜于洛阳北氓山。小周后悲不自胜,亦卒。

宋词开山,亦为词之正宗
据传,李煜著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
“文有汉魏风”,“时人以为可继典论”。
不过遗憾的是,李煜的书法、绘画和音乐作品早已失传,确定为他所作的词只有三十余首传世(部分还有残缺),以及零星诗文若干,也就是说,我们今日所见的李煜作品,只是他平生创作的零头。
由于时代原因,李煜词往往被归在唐五代词中,宋词选集,如流传最广的《宋词三百首》,并没有收录李煜词作。
李煜词真挚感人,前期清新婉丽,入宋后凄凉哀婉、意境深远,将词从歌伎的筵席助兴开拓为士大夫的抒情言志。
为“宋人一代开山祖”,被后世奉为“词之正宗”。

历来对李煜词不乏赞赏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有五处提及李煜,如: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重光(李煜字重光)之词,神秀也。”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认为李煜开拓了词的意境,加深了词的感情,以其赤子之心的“真”,字字血书,具有“神秀”的魅力。

著名汉学家叶嘉莹认为“李后主的词是他对生活的敏锐而真切的体验,无论是享乐的欢愉,还是悲哀的痛苦,他都全身心地投入其间”。
她更是对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做出了高度的赞扬:
“‘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一个真理!‘往事知多少’也是一个真理!每个人都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大网罗之中。这就是说,李后主写一个人的悲哀,而他写出了所有的有生的人类的共同的悲哀。这是李后主词的成就。”(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李煜寥寥可数的作品,何以有如此独特的魅力?
知名诗评家颜炼军认为有以下几点(详见《李煜诗词全集·导读》):
首先,李煜的作品充满自传性。
李煜的词,无论是前期那些富贵风流的文字,还是后期亡国伤痛之作,它们最大的魅力在于,作品不仅有语言修辞本身,还有鲜活的经验。
在李煜那些亡国遗恨主题的词中,他自己更是核心主人公。李煜有一段亡国之君的生活,有机会用一身才华来表达亡国的绝望、痛苦和悔恨。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清〕赵翼《题遗山诗》)
以亡国之君的身份写绝妙好词,千古之下,唯李煜而已。

其次,李煜词的魅力,也在于他表达的克制与简约。
比如《乌夜啼》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前半句似有万千愁苦,后半句却直接转移到“月如钩”这一不圆满的静默物象上。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是以梧桐之寂寞指代作者寂寞。
接下来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对压不住的离愁,诗人继续尽力“剪”之、“理”之。
“别是一般滋味”,并非指离愁本身,而是剪理离愁而不能的“滋味”。
总之,全篇似乎都是对情绪的转移或克制,而非直接宣泄。

李煜词的另一种魅力,在于他迷人的修辞形式。
他降宋后的词,有一核心语义逻辑 :现实境遇与故国之思的纠结感。
这体现为两种主要的修辞形式:醒与梦的交替出现 ;眼前景物触发故国回忆,有时是季节物候引发,许多时候则以“月”来联通。
而李煜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则多以今与昔或醒与梦为主,是以时间关系为核心。如: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关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天上人间”的巨大生命落差激起的迷思,通过他的赤子心肠挫于笔端。
这些文字可用来表达、慰藉甚至把玩中国人的种种遗恨,也足以代言人类反复遭遇的繁华与无常的变幻。

李煜词对于现代人的意义,正如叶嘉莹所言:
“我们有的人活过一生,既没有好好地体会过快乐,也没有好好地体验过悲哀,因为他从来没有以全部的心灵感情投注入某一件事,这是人生的遗憾。”(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
作家榜《李煜诗词全集》来啦!
全新精读珍藏版
作家榜版《李煜诗词全集》完整收录了李煜的词、诗、文作品,更附有李煜之父李璟的作品集。
全书共分为三册,分别是《词集》《诗文集》和附册《李璟集》。
其中,词以《南唐二主词汇笺》《李璟李煜词》《南唐二主词校订》为底本,诗依据《全唐诗》、文依据《南唐二主全集》勘校,删繁就简,博采众长,可以让读者更好的了解李煜作品的全貌。
作家榜《李煜诗词全集》
阅读古诗词,许多读者往往会发出“它究竟好在哪里”的疑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特邀知名文学学者、诗评家颜炼军老师撰写5500字长篇导读,帮助读者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李煜词作的精髓。
本书译注者为东北师范大学刘孝严教授,他为每篇诗词作品都撰写了题注、校注和赏析,文的部分还添加了译文。
题注说明作品出处、写作时间背景、真伪考订等,校注考校文字、解释字词和典故,赏析阐释作品题旨、思想内容、写作风格、艺术技巧和成就,力求吸收近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体现校注者的个人见解体会,以作为读者的参考借鉴。
总之,本书是一个博采众长,雅俗共赏的精读版本,能够满足大部分读者无障碍阅读、深入鉴赏的需求。

在附册,我们还特别收录了词学名家詹安泰的《李璟李煜词赏析》,并附有《南唐二主世系图》《南唐二主年表》《画家小传》,帮助读者开阔视野,丰富人文常识。
此外,本书还精选了五代至宋的传世名画128幅,涉及花鸟、山水、仕女、宫廷、道释、风俗等,类型多样,展现时代风貌;另选有11幅书法名作,展现古代书法魅力。
翻阅本书,版式疏朗,图文并茂,令人赏心悦目。


随书赠送3张精美明信片,每一张都是五代南唐名画,适宜送人,彰显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