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让教育回归理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从而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016年,新东方俞敏洪曾说:“什么能保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呢?我认为只有两个字,教育。所以百年以后(即使阿里巴巴、腾讯都不在了),新东方也一定会在。”,马云听后反驳道,“教育一直会在,但新东方未必。这是两码事,新东方不等同于教育。”那时的K12(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代指基础教育)在线教育正风生水起,人们只当是两个商业巨头的互相调侃。
2019年,跟谁学(后更名为高途)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成功上市且盈利的K12在线教育公司,此后资本和教师纷沓而来,整个行业锣鼓喧天,人声鼎沸。2020年虽经疫情,但教培行业依然风生水起,多家公司接连上市,整个行业都在享受着自己的春天。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这个问题还要继续解决。”随后,《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直言:“这是做教育,还是做生意?”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之后各地迅速落实,5年前,那几句戏谑调侃一语成谶,教育不应该被资本垄断,应该要回归理性。
教育乃国之根本,但800个亿的资本入场,让教培行业的火越烧越旺。无底线的恶性竞争驱使家长迫于群体压力,将孩子送去教培机构,他们有些并非自愿,所以把教培老师当做服务员,希望赶紧完工,态度恶劣。苦读的孩子、焦虑的家长、忙碌的教培机构老师都被困在资本打造的疯狂转动的教培系统里,忍受着越来越糟糕的教学环境。
古人常讲“德润身”,青少年品德的培养不仅需要教育者谆谆诲之,行动范之,还需要有一个安静、平和、诚信的环境,学生身处其间,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反之,若教育环境中充斥着急功近利,学生身处其间,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资本运作下的教育事业乱象必然成为“双减”政策精准打击的对象,“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坚决禁止为推销业务以虚构原价、虚假折扣、虚假宣传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不得在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开展学科类培训,培训时间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晚上9点”……小学阶段还好,学员会锐减,但初中生要上晚自习,这一市场被“双减”政策“一网打尽”,也堵死了教培机构的资本化运作。
但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和家长都想成为高考的胜利者,总会有提高成绩的想法,教育存在一天,就会有跟不上的学生,需要教培老师的辅导,教培机构还会有存在的意义。
“双减”之后,资本被逐,不符资质的教师和机构被剔除,教育将会重新回归到“立德树人”这个任务上来,按照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从而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