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本」作为近些年脱颖而出的新笔记本新品类,比起「游戏本」更轻薄,又比「轻薄本」性能更好,能够同时兼顾不少笔记本用户「移动办公」和「娱乐游戏」的两大需求,因此不少笔记本用户也会考虑在这个品类中选购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笔记本电脑公司自然也顺应市场,推出了非常多的且面向不同用户的产品,看似更多选择的背后却让普通用户更难选到适合自己的笔记本。而我们也有幸拿到了一台全新的华硕无畏Pro14 锐龙版,本身售价不高,因此适合通过它研究「全能本」适合的对象,帮助大家进行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笔记本。

一块好看的屏幕,也值得你多看看

提到「全能本」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要什么都能干,在屏幕方面要求最高的就是创意工作者了。对于他们来说,一块优秀的屏幕至少可以给工作带来两方面的优势。一来,创意工作大部分都对色彩有着极高的要求,相对于「好看」,创意工作者需要更准确地显示颜色,从而能表达自己的想要表达的颜色;另一方面则是显示的细腻程度,PPI 更高的显示屏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现出画面细节,还可以在创作时让工作者更专注于创作,而不会被如同「果粒」般的像素点分散注意力。

华硕无畏Pro14 锐龙版作为一款「全能本」自然也配备了一块优秀的华硕 OLED 屏幕。OLED 本身就可以轻松实现 DCI-P3 超宽广的色域,能够还原更接近人眼观察到的颜色,让创意者能够实现更加栩栩如生的画面。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看到更准确的颜色,华硕也选择了出场逐台校色。实际测试中,这块 OLED 屏幕色域覆盖不仅可以达到 99.9% 的sRGB 也达到 99.5% 的 DCI-P3;同时色彩偏离 deltaE 平均也小于 0.19,最大仅为 3.23,一般而言 detlaE 小于 3 意味着肉眼就已经完全不可分辨颜色之间的差异。这样低的色彩偏离,相信无论是什么样的视觉作品都能在这个屏幕上表现得栩栩如生。本身屏幕也达到了 14 英寸,配备了2880x1800 像素,这意味着 PPI 达到了 242,在正常的使用角度来看完全达到了「视网膜」标准,即使是凑近了看也能呈现出非常细腻的显示效果。

由于 OLED 在显示黑色时本身几乎不发光,而显示其他颜色时可以根据内容的亮度调整每一粒像素的亮度,使得对比度可以达到惊人的 100万:1,在使用光度计和 DisplayHDR Test 的实际测试中,华硕的这块屏幕在打开 HDR 以后可以测得 3% HDR 场景的屏幕亮度为 582 nit。如此高的亮度和对比度使得华硕 OLED 在回放 HDR 素材时,可以让大光比环境显得更加震撼。
这里可能有一个反直觉的表述:「OLED 在显示黑色时本身几乎不发光」,这是因为:OLED 只有完全关闭的时候才是完全不发光,正常显示时黑色像素都会有一个眼睛察觉不到的亮度。如果在显示内容的黑色区域时,这部分的像素直接关闭,一旦需要显示其他非黑色内容时,它们就需要重新通电并点亮,这个启动所需要的时间远大于直接发出其他颜色的光;而 OLED 本身就以画面响应速度见长,华硕 OLED 响应速度甚至低至 0.2ms,而关闭再启动会让响应速度大大增加,因此正常使用时不会关闭像素。
一般而言,笔记本电脑很少会花心思去提升色深参数,正常办公只要颜色显示「不离谱」就行,但面向创意人士的笔记本确实需要专业级的色深。色深 bit 数字越大,能展现的灰阶也就越多,更多的灰阶意味着颜色过渡更加自然;相比于 8bit 色深,10bit 拥有每通道 1024 个灰阶,总计可以表现 10.7 亿色。虽然主流手机拍摄到的素材只有 8bit,但是专业相机以及摄影机已经能记录 10bit 甚至 12bit 的色彩了。因此,屏幕支持 10bit 在专业创意工作者看来是必不可少的参数。

高亮度华硕 OLED 屏幕带来的超高屏幕对比度,再加上 10bit 色深这样远超 8bit 色深的丰富色彩层次,这也意味着在笔记本上剪辑高规格的 HDR 视频成为可能。

不仅创意者需要这块好屏幕,即使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也可以从这块屏幕中获益匪浅。首先,华硕 OLED 拥有宽广的色域和正确的色彩管理,可以让我们在消费互联网内容时也可以看到更真实、更准确的色彩;其次,即使是在非 HDR 模式下,华硕 OLED 也能拥有最高 420nit 的亮度,加上 OLED 自带的超高对比度,这样普通用户在被阳光直射的户外也可以轻松看清屏幕上的内容;再者 16:10 的屏幕比例在屏幕上能够比传统的 16:9 在纵向上显示更多的内容,像是浏览网页或是处理 Word/Excel 文档也能显示更多的内容;最后,这块屏幕还支持 90Hz 这样的高刷新频率,即使是简单的网页文档的滚动都能感觉得到比原先流畅不少,看习惯以后就发现「回不去」了。

虽然 OLED 的好处有很多,但是关注 OLED 的朋友一定对:「OLED 采用的 PWM 调光会损伤眼睛」这件事情有所耳闻,PWM 调光会周期性地高速点亮和熄灭屏幕来实现不同亮度的屏幕,虽然眼睛很难感知到频闪,但依然会引起视觉疲劳。除了 PWM 调光,显示光谱中的部分蓝光也同样会引发视觉疲劳,而到了晚上这部分蓝光还会抑制褪黑色素分泌导致入睡困难。华硕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两点,一方面把华硕无畏Pro14 锐龙版上的这一块 OLED 从 PWM 调光方式调整成了类 DC 调光,可以在绝大部分亮度下观看屏幕时更加舒适;另一方面使用「硬件防蓝光」的方法,把显示器光谱上损害健康的蓝光给移除掉,不仅保护了视力,而且相比于软件防蓝光还能准确还原颜色。
可以看得出华硕 OLED 并不只有一块 OLED 那么简单,不仅本身 OLED 面板本身非常优秀:99% P3 色域、600nit 峰值亮度、10bit 色深以及 deltaE 平均值远远小于 3,华硕还针对性地对每块 OLED 进行校色、改变调光方式甚至从硬件上去除蓝光。可以看得出华硕不仅想让你看到一块好的屏幕,也希望你多看看。 而这也是为什么华硕在 2021 年秋季新品发布会上推要提出「华硕好屏」战略的重要原因——想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显示效果,在色彩、亮度、对比度等参数上全方位超越传统笔记本屏幕。
优秀的性能释放,工作娱乐两不误
「全能本」也常常对性能有着不小的要求,抛开常见的 Office 工作不提,无论是创意软件 Adobe,还是软件编程 Virtual Studio 抑或是深度学习,它们都对电脑的不同硬件有着不同类型的要求,但是最核心的基础需求还是处理器。我们手上拿到的这台华硕无畏Pro14 锐龙版搭载的是选配了的 AMD Ryzen 7 5800H,8 核心 16 线程 3.2Ghz 基础频率,最大可以加速到 4.4Ghz。5800H 属于 AMD 目前最新的Zen3 构架,相比上一代 Zen2 主要是 IPC 提升了 19%、L3 三级缓存翻倍到了 16M,光说数据大家可能没有直观感受,还是跑个分比较直观,下列测试如果没有特殊说明均跑在 Windows 11 10.0.22000.348 版本上,性能设置为 Asus 高效模式,并且接入了电源且电源模式选择最佳性能。
单核心与多核心成绩
首先是最考验长期负载的 Cinebench R23 单轮测试多核心 11966pts,单核心 1434pts,可以看到多核心在 Asus 高效模式下已经超过了 R9 5900HX,单核心虽然没能超过但也非常接近了。接下来依然使用 R23 进行 10 分钟的压力测试,这里主要考验的笔记本的散热能力,10 分钟以后多核心成绩为 11672pts,相比单轮仅仅低了 2.5%,从实际使用的角度而言几乎算是性能保持一致。这样充沛的性能体现在实际应用场景里会是这样的,一个 12 分钟的1080P 14Mbps H.265 的视频渲染上仅耗费 26 分钟,而上一代 4800H 则耗费了 35 分钟,相比于上一代实际性能确实提升不小。
复杂的时间线更能体现性能
接下来是 Geekbench 5 跑分环节,主要考验的 CPU 和 GPU 不同的短负载性能,单核心 1427 持平于 Intel i7–11800H 但比 R9 5900HX 略高,多核心 7204 持平于桌面端的 i7–9700K。5800H 内置的 AMD 显卡在 Vulkan 环节得分 17253,分数非常接近 GTX 1050。

选购笔记本时还需要注意这一点:「想要持续高负载,那么散热就要做得好」,华硕无畏Pro14 锐龙版在官方宣传界面表示散热系统支持稳定 55W 散热,因此我也想看看一颗可以超越 5900HX 的 5800H 在长期散热测试中表现到底如何。在室温 20 度的房间内进行 Cinebench R23 的烤机测试,CPU 核心温度会持续上升,但风扇不会立刻最大转速,这样短时间的高负载也不会马上令人不快;12 分钟后 CPU 回报的核心温度为 80 度,这个阶段中没有发生降频问题,CPU 也持续运行在略高于默认频率的频率上。在 12 分钟时使用 Apple Watch 内置的环境声音传感器位于转轴处测量风扇噪音,大约在 51 dB(A)高频噪音略多,也就是正常坐姿还是能够听到风扇噪音的。但是整个键盘摸起来只是温温的,几乎察觉不到任何温度,从整个测试中可以看到华硕对于风扇和处理器的调教还是非常优秀的。
进行烤机测试,温度非常稳定
强大的处理器加上优秀的散热可以说是任何项目中能让人「放心」工作的前提了,相信无论是轻量的文档编辑、网页浏览工作还是重量的视频制作、软件编译华硕无畏Pro14 锐龙版都能轻松拿下。
地平线 4 性能测试
除去办公,使用笔记本娱乐也是不少人使用笔记本的典型的场景,我们也可以对 5800H 内置的 GPU 性能一探究竟。首先是单机游戏「地平线 4」,1920x1080 分辨率,最高帧率为 90 FOS,在默认极低预设的环境下进行测试,全程在 46~63 之间进行波动而平均帧率为 54,不过得益于 OLED 非常快响应速度加上 VRR,全程画面几乎没有出现卡顿和撕裂的情况。而竞技游戏「守望先锋」,在 1920x1080 低画质+自动渲染(75% 渲染倍数)则可以跑到 63–76FPS 左右,在激烈团战中也不会掉下 60FPS。

虽然近些年的 3A 大作都被称为「显卡杀手」,但是还是试着跑了下 GTA 5,1920x1080 低画质可以在 44 FPS~56 FPS 之间波动,出差也算有 3A 游戏可以玩。而策略类游戏「文明 6」内置的后期性能测试的结果如下,在 2880x1800 分辨率情况下中画质平均值为 35FPS,而且超过 99% 的帧率在 42FPS 以上,考虑到分辨率和画质,如果愿意降低其中一个应该稳定 60FPS 也是没问题的;而 AI 平均回合为 38.92s,这个成绩在笔记本中算很好了,在 AI 运算完全不会卡顿而运算速度非常快。

文明 6 性能测试
娱乐当然不仅只有游戏,在 OLED 屏幕上看个视频也是一种享受,但随着流媒体的兴起,除了解码常见 H.264 还有会遇到 H.265 或是 VP9 这样比较考验显卡解码的视频格式。好在内置的显卡不仅支持硬解的 4K 150FPS H.264 的视频,还支持硬解码高达 8K 24FPS 的 H.256 或者 VP9 的视频,这样即使是未来在线观看高解析度视频也完全无压力。
其他有关的视频支持,图源 AMD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如果用不到 55W 那么充沛的性能,华硕也允许你修改风扇模式到均衡模式或是耳语模式。均衡模式处理器部分输入功耗为 35W,这个模式下即使运行渲染程序,得益于优秀的散热风扇声音也几乎不可闻,核心温度也只有 71 度,这个模式适合大部分用户日用;而耳语模式的输入功耗只有 15W,同样运行渲染程序风扇运行时将完全没有声音,温度最高也就 57 度。

至于续航由于每个人的使用习惯都不太一样,所以我选择 PCMark 10 内置的「现代办公」进行续航测试,在均衡模式下最大亮度外加连接到 WiFi,电池整体从 100% 释放到 1% 总计耗时 5 小时 49 分钟,也就说如果想不接电源用上一天还是有点难的,但只用在户外使用半天这个续航还是完全没问题的。

这些让我爱不释手的细节设计

自从 2020 年疫情以后,普通人不得不在家远程进行工作,大家也习惯了线上开会的模式,华硕也针对这样的趋势为华硕无畏Pro14 锐龙版配备了 AI 降噪功能,通过专门的 AI 算法降低麦克风录制到的环境音。我也试着使用这个功能录制了一段音频,可以看到普通笔记本录制到的音频相比华硕无畏Pro14 锐龙版录制到的音频多了不少环境噪音。相信这个功能即使是在嘈杂环境下,也可以让你的声音更加清晰。华硕无畏Pro14 锐龙版还支持摄像头、麦克风的软件屏蔽,甚至还有专门的摄像头物理遮蔽,这样即使你用不到摄像头和麦克风,你也可以把这些权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相信无论是谁都会有手机和电脑互相传输文件的需求,华硕也贴心地内置了 Link to MyASUS 工具,传输文件只需要简单的拖拽就可以,而且相比于通过「小而美」传输或者蓝牙传输速度,基于 WiFi 6 的传输也会快上不少;Link to MyASUS 还可以非常方便地把电脑的屏幕拓展到手机上,方便没有外接显示时临时让手机充当一下外接显示器等等。Link to MyASUS 功能真的非常多而且非常好用,即使不是华硕手机用户也可以体验到这些细节带来的提升。

华硕无畏Pro14 锐龙版使用体验真的很好,但它还是有一个「令我不爽的」细节——它的接口设计:一个仅能传输数据的 Type-C,一个 HDMI,一个 Micro SD。首先,我不反感标准的 DC 电源接口,但随着 Type-C 越来越流行,相信有不少人也会选择一根 Type-C 线缆「走天下」的体验,此外全功能的 Type-C 不仅可以传输数据、还可以充电或者连接到外部显示器,拓展性可以增加不少。加上目前只有一个 HDMI,也就意味着只可以连接到一台显示器,而内置显卡可以推动总计 3 台显示器,目前这样的单接口 HDMI 就有点浪费了。最后,如果有读卡需求的话,Micro SD 其实也不是一个好选择,大部分相机都采用的是 SDHC/SDHX 这样的「大卡」,Micro SD 卡槽反而没有用武之地。

其实不难发现「全能本」的核心要素就是优秀的性能,华硕在 5800 元这个价格段几乎把性能和散热都做到了极致,而一块优秀的屏幕无论给谁都能「锦上添花」,最好再加上体贴入微的软件细节,足够让华硕无畏Pro14 锐龙版成为 6K 元价位甚至更高价位最佳「全能本」的有力竞争。
如果你也想买一台屏幕优秀、性能释放不错的电脑,但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不妨买台华硕无畏Pro14 锐龙版回家一试,相信你下一次挑选其他笔记本时一定对什么是「好」参数更有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