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alaenopsis amabilis可能太受人喜爱了,它拥有各种各样的名字:根据外观得名的白花蝴蝶兰;根据拉丁文直译的可爱蝴蝶兰;根据音译,台湾亲切地称它为“阿嬷蝴蝶兰”;而印尼则赋予它最诗意的名字“anggrek bulan”——月光之兰。

白花蝴蝶兰是蝴蝶兰属的模式种,原产于从台湾、东印度群岛、新几内亚一直到澳大利亚北部,是印度尼西亚的三种国花之一(其余两种为茉莉和大花草)。但白花蝴蝶兰毫无疑问,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博物学热潮,已然成为东南亚异域风情的象征,在当时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白花蝴蝶兰的分布区
蝴蝶兰属在今时恐怕是最为人熟知的“洋兰皇后”,不过其分类之路颇为曲折。我们总说分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人类在分类之树的微积分上,能够穷尽的最优解。蝴蝶兰属是在无数学者的比对、打磨、推翻,甚至又回到原点之后得到的结论。
在植物学上,荷兰植物学家布鲁姆(Blume)于1825年首次描述了白花蝴蝶兰。1833年该物种被引入英国栽培,但它的发现史可以追溯到近百年前。
《安汶岛植物》和白花蝴蝶兰的第一次描述
蝴蝶兰属植物的最早发表记录是德裔荷兰籍的植物学者格奥尔格·艾伯赫·郎弗安斯(Georg Eberhard Rumphius)在他于1750年出版的《HERBARIUM AMBOINENSE Vol. 6》(安汶岛植物第六卷)中,描绘了一种他在安汶岛上发现的植物,并根据土著居民的叫法将其称为“Angraecum album majus”,意思是月光彗星兰。(注:Angraecum是彗星兰属,著名的长距彗星兰即是达尔文预言故事中的天蛾之兰花。现在我们知道蝴蝶兰和彗星兰同属于万代兰族Tr. Vandeae,它们在外观上有某些相似之处。而万代兰族主产旧大陆热带,对欧洲人来说相当陌生,当时也没见过几种,难免被误认为同一属)
左为彗星兰,右为蝴蝶兰。如果你对兰科不熟,看着是有点像。
两年后,瑞典的博物学者彼得‧奥斯贝克(Peter Osbeck,1723-1805)从中国前往英国途中,经过爪哇西部的一个岛屿时,看见岛屿岸边的树上长有一种开白花的附生兰花,并采了一些植株。回到了欧洲后,奥斯贝克将兰花交给当时的植物学者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1778)。
蝴蝶兰族的唇瓣附属器非常独特
1753年,林奈注意到蝴蝶兰与彗星兰属的区别,在他的第一版SPECIES PLANTARUM中将其描述为Epidendrum amabile,种加词amabile为“可爱的”。(Epidendrum是树兰属,当时的树兰属是垃圾筐,凡是林奈不认识的附生兰都往里面装。后来大多数植物得到拆分,树兰属仅成为位于树兰族、蕾丽兰亚族的,包含约1500物种的一个属,几乎全部旧物种被分离出去。)
现在被归为树兰属的芦茎树兰E.radicans
Swartz在1799年将树兰属分为六个属。尽管他注意到蝴蝶兰在唇瓣缘与蕊柱的连接处与其他树兰不同,但由于林奈的权威地位,他并未更改林奈的分类。1814年,有“印度植物学之父”之称的英国植物学者威廉‧罗克斯堡(William Roxburgh,1751-1815)推翻林奈的看法,将蝴蝶兰并入Swartz的兰属(Cymbidium)——当然,这是完全错误的处理,因为蝴蝶兰并不具备兰属那样的假鳞茎。
蝴蝶兰属不具备肉眼可见的假鳞茎,也就是“芦头”
直到1825年,爪哇茂物(Buitenzorg,当时的爪哇首都)皇家植物园园长——德国植物学者卡尔‧布鲁姆(Carl Ludwig Blume),在爪哇当地原住民的带领下,来到位于爪哇南方的一座名为Noesa Kembangan的无人岛上,寻找传说中的月光兰花。经过了一番寻找之后,布卢姆在溪流的对岸,看见了一大群白色蝴蝶,蛰伏不动地停在大树上。趟过溪流才发现,原来那不是一群蝴蝶,而是令人眩目的兰花。
白花蝴蝶兰原生境
布卢姆兴奋地将它们送回植物园中。经过研究和比对之后,布卢姆认为这就是林奈所发表的Epidendrum amabile。同时,布卢姆认为林奈的处理并不恰当,因此将这棵兰花重新命名为Phalaenopsis amabilis,发表于同年出版的《Bijdragen Tot de Flora van nederlandsch Indie》,正式宣告有了一个新的独立属——Phalaenopsis蝴蝶兰属,并指定Phalaenopsis amabilis白花蝴蝶兰为蝴蝶兰属的指定模式物种。他从希腊语phalaina“飞蛾”和opsis“外观”派生出属名,因为蝴蝶兰的宽阔侧瓣(是中萼片宽度的两倍以上)和唇瓣上的卷须(分裂片)与飞蛾非常相似。在中文里,我们则称之为“蝴蝶兰属”。
蝴蝶兰唇瓣附属器上的分裂片(卷须)像蛾的触角,宽大的花瓣像翅膀
从那时起,人们发表了许多不同的名称的“蝴蝶兰”,文献一度记录了230多个名称。但这是由于蝴蝶兰属多分布于东南亚至大洋洲的破碎岛屿,在长时间的隔离演化中出现了种种变形。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植物学家们将它们合并或拆分。根据《世界单子叶植物名录2010》记载,蝴蝶兰属有61个物种、众多亚种和7个天然杂交种。
各种原生蝴蝶兰
我们知道兰科的人工播种繁殖相当困难。在旧时,蝴蝶兰自然奇货可居,无休止的欲望造成了蝴蝶兰原生种群的大量破坏。直到1960法国科学家莫雷G. Morel提出了离体快繁兰花的方法,也就是从根尖或花芽的分生组织提取全能性细胞,在无菌环境中快速大量克隆植物。1945年美国科学家斯库格F.Skoog和中国植物学家崔澂发现腺嘌呤促细胞分裂、组织成芽的作用。这些科学家们奠基的植物组培法,为保护野生种群、满足大众需求、促进产业发展指出了一条变革之路。
组培蝴蝶兰的瓶苗
如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蝴蝶兰育种、生产基地在台湾,甚至有因盛产蝴蝶兰于1946年改名的兰屿。白花蝴蝶兰Phal. amabilis和台湾蝴蝶兰Phal. aphrodite作为原生植物,其花朵硕大洁白、易于养护、拥有巨量的花朵和超长花期,不论哪一项都挑动着园艺家敏感的神经。在育种业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成为白色大花系的最主要亲本。有趣的是,根据发音,Phal. amabilis被称为“阿嬷”,Phal. aphrodite被称为“阿婆”。
阿嬷和阿婆
我们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每到年底就热卖的V3蝴蝶兰(Phal. Sogo Yukidian 'V3'CCE/AOS)是最经典的白色园艺蝶,81.58%的基因来自“阿嬷”,15.30%的基因来自于“阿婆”。V3蝴蝶兰能达到开出70余朵白花的记录,花梗长达1.5米,花径长达10余厘米,这些都是原生亲本的优异性状赋予的。V3也因为简约透露出的高级感,成了摩登都市生活的标配。
白蝶之王——V3
现在蝴蝶兰是花市中最常见、最亲民的洋兰。它们是最适合室内环境的洋兰,也是最好种植的。同时它们之间多杂交亲和,甚至能跨属杂交,品种达万余,能满足不同玩家的兴趣,这让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种类繁多的园艺杂交蝴蝶兰
以下是晒花时间:我这一株白花蝴蝶兰产地为北婆罗洲的沙巴,在各产区的亚种中属于花径较大的,也是指名亚种产区。
俺的沙巴阿嬷
以下是胡吹时间:花序井然,多而不乱;花型平整,开品端正;侧瓣宽阔有一个轻微的尖端;花瓣之间层次分明,比例恰到好处,谁也没抢谁的风头。

唇瓣上的卷须非常浪漫,就像维多利亚时期博物画上的夸张笔触,这是最后的点睛之笔。端庄的线条依然透露出按耐不住的野性。

即使是白色也能开得如此豪华。

购买指路:图腾两爬园艺工作室(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