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专业代言人|数字人类学就读体验分享系列
知心园长上线,化身校园小记者为大家带来一波来自学长学姐们,关于数字人类学(MSc Digital Anthropology)的就读体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专业的具体情况吧~
(一)分享人背景:
本科国内211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均分86,GPA 3.53,广播电视编导双学位,有台湾、英国交换经验,活跃于校电视台。
10月申请,2月1日拿到conditional offer, 要求总分7.5,小分6.5,7月入读八周语言班。
(二)课程设置:
1. 具体课程:
2. 课程内容:
贯穿Term1&2,必修课每周一次,选修课每两周上一次。
👉必修课:
第一学期的课程主要奠定基础,因为并非所有学生都来自于人类学专业。
第二学期会讨论现下流行的一些专业相关话题,每一次课一个主题,且在课前有一系列reading。课上学生们各自发表看法进行讨论。话题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如cyborg、technology、anthropocene、social media等等。
👉选修课:
共三门,可以从整个人类学学院的课程中选课。
选修课每节只上一个学期,可以选择Term1上两门,Term2上一门或者反过来。
可选项非常多,涉及范围也十分广泛。但有一些课程譬如和医学人类学相关的课程可能需要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
Term3没有课程,专注写论文。
(三) 授课方式:
👉 授课方式基本是Seminar+Lecture,但大部分是Seminar,有一些课会有lecture。也有的老师会同时教本科的同名课程,这样的课老师就会让学生先去听本科的lecture,然后再上研究生的seminar。另外MSc Digital Anthropology有非常多非常多非常长的reading list,每一门选修课都有很长的reading list。
👉 每周每门课会有至少2篇reading,每篇reading少则几页多则几十页,通常稳定在20-30页,偶尔有些老师还会让读完某本书……所以UCL18个图书馆了解一下?因此基本每天的生活就是在不停的读书和写论文中度过,偶尔做了一些项目要出去田野调查。
(四)课程考核方式:
(五) 专业人数及中国学生比例,以及毕业后方向:
(六)专业及课程的不足:
之后还会更新更多的就读体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