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些年,关于新中国前三十年,大家议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工业化过程中,国家从农民农村那里汲取了大量资源,用来作为工业化的“第一桶金”。有论者在论证中加入强烈的感情色彩,认为新中国对农民“亏欠很多”云云。
对类似说法,我们当然首先要表示同意。确实,在新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尤其是前三十年,为了工业化,从农村地区汲取了很多资源。这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工业化必然需要启动资金。这笔资金,不是来自国外,就是来自国内。
西方“列强”,这笔启动资金基本都来自国外——主要是对殖民地、战败国的掠夺。即使是相对“干净”的美国,他们的“第一桶金”也主要来自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工业品-黑奴-棉花的“大三角贸易”。无数黑奴在种植园的血汗,给美国攒下了“第一桶金”。
新中国显然没有这种资金来源。除了早期接受一些苏联援助——主要是贷款,后来都偿还了——以外,新中国工业化的启动资金主要来自国内。而新中国建立时,人口八成以上是农民。资金来自国内,和资金来自农民,是同义语。
但其次呢,我们就有异议了。说新中国工业化“亏欠”农民,暗含的意思是,如果新中国不搞工业化,会节省一大笔启动资金,农民的生活会因此好得多。这显然不是事实。旧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政府也没有努力推进工业化,农民的生活因此更好吗?当然不是。旧中国农民的生活至少同样苦,并且,国家和民众,都看不到希望。
横向比较也是如此。世界上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屈指可数。那么,其他那些没有工业化的国家,是不是就节省了一大笔工业化启动资金呢?他们农民的生活因此更好更幸福么?
我认为,在这个事情上,追问“谁亏欠谁”“亏欠了多少”等问题,没有意义。有意义的问题是:为什么新中国能从国内汲取资源实现工业化?为什么旧中国做不到?
二
文革中,重庆爆发大规模武斗。双方动用了包括坦克、大炮、高射机枪在内的重武器,一时间打得天昏地暗。武斗双方都是老百姓,顶多是民兵,既不是警察,也不是正规军。但这种装备水平,比旧中国四川军阀的川军都要强。
抗战爆发,川军出川参战时,以武器装备低劣而著称。除了少数部队,大多数川军的主力武器就是破烂的汉阳造步枪;就这种破烂枪,有的川军部队连“一兵一枪”都做不到。至于坦克大炮高射机枪,更是想也不用想——蒋介石的中央军都没多少。
这就奇怪了。四川号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农业一向发达。四川军阀为什么不从农民那里搞出钱来发展工业呢?是四川军阀太仁慈不愿意剥夺农民么?
同样的问题可以用来问其他省的军阀。他们统治的地区工业那么落后,为什么不从民间汲取资源发展工业?有了好工厂,军队就有了好武器,军阀的统治也更稳啊。何乐而不为?
首要的原因当然是中国农民太穷了,已经是在贫困生死线上挣扎。军阀再狠,也从石头里榨不出油来。就算残酷地把农民都饿死,能抢走的资源也没多少,不足以启动工业化。所以,军阀根本就不在这方面打主意。包括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在内,搞建设,主要靠城市工商业和外国人。可想而知,这样一来,可用于工业化的资金,就很少了,工业化自然也就遥遥无期了。
这就是“将要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想要从农村汲取资源,反而要先给农村投资——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让农业增产丰收,然后才能从农村汲取资源,支持工业化。而旧中国从国民政府,到各地军阀,对农业的投入,不能说完全没有,但也几乎没有吧。
而且,旧中国地主控制农村。就算政府向农村投资,这些钱大概率也会落到经手官僚和各地地主手中,并很快转回城市,投向收益更高的工商业领域;或者留在农村放高利贷。谁会放着容易挣的钱不挣,而傻了吧唧地去干低收益的农业。
可见,如果不解决工农-城乡矛盾,不彻底改变农村的阶级结构,中国农业根本发展不起来。农业落后,工业化也就没有启动资金和资源支持,根本就是无从谈起。这是个四面撞墙的“死局”。
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三
1953年,中国出现粮食供应紧张。
头一年,也就是1952年大丰收,粮食增产10%,超过了战前(1936年)的最高水平。那么,为什么粮食还会供应紧张呢?
原因就在于工业化正在全面铺开。工业人口也就是吃商品粮的人口猛增。再有,工业化发展,对粮食以外的经济作物,比如棉花等需求增加。多种棉花就只好少种粮食。
而且,既然粮食丰收,农民也要改善生活。当时有一份调查报告说:某省山区农民,以前一年只吃十顿白面,现在一个月就要吃七八顿。这样一来,交售给国家的小麦就没那么多了。
当时,粮食还是自由市场,有很多私营粮商。见到粮食供应紧张,这些私商趁机倒买倒卖。不但粮价上涨,而且闹得人心惶惶,直接影响了国家的工业建设。
怎么办?
有关部门提出来的对策是“征购”,也就是用行政力量强行从农村地区收购粮食,保证城市和工业建设的需要。
“征购”这个词,今天听起来没什么,在当时可是很敏感。在旧中国,日本人和国民党政府都搞过征购,民怨极大。现在解放了,新中国了,怎么也搞起征购来了?这怎么向老百姓交代啊。
所以有关部门非常慎重,想来想去,搞出来八种办法,供领导决策。
四
这八种办法是:
一、维持自由市场现状,继续自由买卖,放任私商炒作。这显然不行,困难局势会很快加剧,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二、先看一阵子,真乱起来了,再去重点产粮区采购。这种得过且过的办法显然也不行。
三、不搞强迫征购,在农村开会搞动员。说是动员,但只要收上来的粮食不够,就继续动员——“不散会”。这种扭扭捏捏、自欺欺人的“动员”,实际上就是强行征购。
四、和农民签订收购粮食合同,按合同办。对此,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指出,和分散的小农签订的合同,靠不住。如果明年粮食大丰收,够吃,农民自然愿意履行合同,甚至希望国家多买。如果粮食产量不够,对农民来说,合同就是废纸。你拿他也没什么办法。
五、中央不做统一安排,各地自行其是,根据各地情况看着办。这种办法的问题是,很可能因此爆发各省之间的粮食大战。局面也可能因此失控。
六、在城市消费端实行配额管理,也就是发粮票,市民不能随意消费,在农村不征购。这个办法的问题是:农民看到城市粮食严格控制,他们就更不会把粮食卖给国家,而是会想办法到黑市卖高价。
七、在农村强行征购,但城市消费端不控制,还是自由市场。这个办法问题更大。农民被征购,城市人随便吃,农民肯定不接受。而且,私商大肆倒买倒卖,等于农民做出牺牲,私商却趁机发财。这非得激起民变不可。
(欢迎订阅,全文已在微信工号【李子旸】发布。回复可见关键词是【第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