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便距离波伏娃的《第二性》出版已经过去73年,女性的地位和权利有了显著提高,但不可否认女性依然面临诸多困境,且会通过不经意的细节流露出来:比如你会发现,在很多公开场合,介绍、谈论一个女性创作者的时候,“女”总是会被作为前缀,加在她们的职业之前:女学者、女导演、女诗人……而关于性别身份的讨论、私人故事的好奇,则常常遮掩了她们作为创作者本身的讨论。
就像近期,《爱情神话》中的“马小姐”马伊琍在一次访谈中直率地指出,“我不认为它是一部女性电影,它并非只讲独立女性,它也讲独立男性,大家不要把视角局限在独立女性上,不要给女性贴标签,而是要跳出这个标签,你就是你,男女都是,重要的是如何做一个完整的自我。”
在三联生活传媒联合意大利奢侈品牌GIADA举办的一场名为“看过世界更懂美”的活动中,我们邀请了不同领域的女性创作者们,跳出关于性别身份的争论,回到创作者本身的视角,来看看当不同媒介成为生命体验的一扇扇窗户,我们会进入到怎样的世界里,比如下面这三位女性和三扇 “窗户”的故事。


张宇凌✖一张画
谁都需要美,不仅是女性


艺术史研究者🎨
张宇凌
作为艺术史研究者和写作者的张宇凌,眼神清澈、言辞简洁,安静地站在台上,却有一种静默的力量感。
谈到女性主义,不可避免要触及的就是“男性凝视”(male gaze),尤其是在艺术史上,女性常作为被观看的客体出现在画中,但张宇凌想要提供一条更开放的观察方式。
就算是“被凝视”,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她用16世纪提香的名作《乌比诺的维纳斯》举例,虽然,这显然是一幅男性掌握话语权的作品,但相比起过往绘画作品中闭眼的女性,在这幅画中,这位女性的目光是直视我们的——“她”,睁开了眼。

提香的《乌比诺的维纳斯》
在那之后,我们还能从更多画作中,发现“看与被看”权力关系的变化,比如18世纪马奈的《奥林匹亚》,画中女子不仅睁开了眼睛,目光甚至是冰冷、理性,带有自我意识和批评力量的。

马奈的《奥林匹亚》
而到了1973年西尔维娅·斯蕾的《土耳其浴室》,更有意思的画面出现了,裸身男性成了画面中“被凝视”的对象。斯蕾说自己“并不是在讽刺男性,相反,也欣赏男性的美。”

西尔维娅·斯蕾的《土耳其浴室》
张宇凌对此非常认同,她认为不仅是女性,男性也渴望被审美地对待。“其实,我好奇的是,如果是各行各业的男性们来聊‘美和力量’,会有怎样的观点?为什么没有人组织这样的对话?”
而关于“美”,她的态度同样开放包容。你可以以瘦为美,也可以以胖为美,但重要的是,你要相信自己的独特性,以及这个“美”对你来说是否真的有触动,而不是过度地被市场、网络和意识形态塑料化。
“美,要尽量自由真实,与虚荣心进行拉扯,但这对于任何人都很难。我们需要不断地抵抗和批判、省察自己,这样才可能保护下来一点点‘真实’。”
张宇凌拿自己的生活举例,有两种力量对她的影响比较大。一个是在巴黎读书、生活期间,法国社会尊重女性的文化氛围拓展了她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另一种是来自外婆讲究秩序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身边几个好友都知道,我的生活其实很规律无聊,早起,自己做饭,不太能熬夜,看起来是很‘不酷’的,但借用美国艺术家索尔·勒维特的一句话总结我的审美观,‘不要担心酷,做出你自己的不酷’。”

戚山山✖一栋建筑
重要的是,不要丧失敏感

建筑师🏠
戚山山
戚山山是一名建筑师,五官纤柔的“江南小女子”,但能量惊人:她打拳击;每天绕着西湖跑步、爬山;进藏不下60次,经常一个人开车到藏区,不用歇息就直奔工地……她说,体能好是建筑师的必备素质。
身体要硬,心则要柔软。除了体能,敏感度和感知力对一个建筑师也很重要。

在杭州西湖边爬山的戚山山,她觉得山和身体的互动,也会激发对空间的感知。
她非常善于捕捉环境的气场和能量。尤其从美国回到杭州后,故乡的能量不断滋养着她,“她(杭州)有一种自己特有的明亮感和通透感,西湖的光影在一天之内有很多微妙的变化,尤其到了晚上,山水相连,界限消失,随着你的呼吸,眼前的西湖就像‘大海’。”
呼吸感,是戚山山尤为看重的空间质感,“看得见,不只是眼睛,也是用心去看,感知 ‘能够呼吸的风景’。”
在她看来,当代人和自然空间的关系在钝化。有一次,在藏区做项目,恰逢千年难遇的奇观——披着霞光的南迦巴瓦峰顶,正悬挂着一轮黄澄澄的圆月,可遗憾的是,周围的人竟只是匆匆拍照留念,不愿停下来静静“吸纳”眼前这道风景的能量。

披着霞光的南迦巴瓦峰顶
她发现人们逐渐丧失了“看得见的能力”,而作为建筑师,她想要通过更感染人的、灵动的建筑帮助人们打开感知力,重新对周遭环境、当下的世界变得敏感。
比如松赞来古山居项目,戚山山知道从都市来的旅客很难从繁忙的状态,一下子切换到冰川前宁静的状态里,所以她通过设置自然的身体体验路径,进入建筑,先是玄关,经由藏式木门,再转过屏风到达客厅,最终再将身体转向景观面,面对壮阔的冰川。
此时,建筑内外的阻隔被打通,人和冰川风景的距离被拉近,场景能量和思绪记忆都自然而然地流动起来。
尤其是在入睡前,看着窗前映着亮光的冰川,等到第二天清晨,又再次看见它,一次一次,它就渐渐入了你的心,而不仅是肉眼可见的“美”。甚至在你离开后,那片风景还会时不时浮现心底,被记挂着。

松赞来古山居面朝冰川的房间
在分享的最后,戚山山也提到了自己的女性身份,“很多人在介绍我的时候,会加上一些限定词,比如 ‘哈佛美女建筑师’,人们会关注这些外在的标签,但其实我更愿意大家注意到的是建筑师本身的思考与建造。”
确实,建筑师行业男女比重严重失衡,但戚山山认为,正因为这个职业一直是被男性所定义,所以更需要女性的突破。而且,她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感知力和创造力是否在线。她希望继续以建筑作为媒介,去呼唤人的心灵,同时做建筑的过程,也会反过来影响她,就像用建筑去打破规则一样,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未知,才是最好玩的。”

冯昱✖一张照片
自拍里有真正的自己吗?


摄影师📷
冯昱
冯昱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喜欢躲在相机后面、不太自恋的摄影师,但最近打开手机的“自拍”一栏,发现居然有3000多张自拍。
如今,说到自拍,每个人都能对着镜头里的自己“咔嚓”一下,但这简单的“咔嚓”,在冯昱看来,背后勾连着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到底为谁而拍?我们的自拍里有真正的自己吗?
在她的记忆里,十八九岁收到第一台数码相机时,她也拍了很多自拍照,“那更像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探索。”与此同时,她看到了以一系列角色扮演式“自拍”摄影闻名的辛迪·舍曼的作品。
她开始思考,到底是谁在制定我们的审美标准?审美应该被标准化吗?

美国著名摄影师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作品,善于以自拍照反映西方社会不同年代典型的女性形象,图中女子为她本人。
冯昱有一个系列作品《她》也是关于自拍的。2019年,她征集了16位和自己同代的、30-40岁的普通女性,在拍摄前问了她们两个问题:“你希望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的人?”和“你在自己眼中是什么样的人?”,然后分别由冯昱和她们自己来拍摄。
在她看来,这个年龄段的女性需要一个诉说自己心声的通道,而自拍也可以成为一种出口。
她为每个参与《她》的女人留10分钟和自己独处,为自己拍下照片,“我想让她们自己去掌控自己,我只作为一个协助者,给她们创造一个与自己对话的可能性。”
其中一位拍摄对象在回访时谈到,“我一直觉得我已经活得算明白了,比较练达。拍摄那天我忽然意识到,其实内心还是有很多不甘的……我需要一段时间坦然接受自己的看不开,不成熟和不够智慧。如果不是这次拍摄,我压根没意识到自己这些情绪。”

《她》系列作品之一,图中女子便是上文提及回访的拍摄对象。
这便是冯昱做人像摄影的意义,在她看来,摄影不是什么多复杂的事,重要的是人,通过摄影去理解不同的人,“拍人像有点像去印一本书,慢慢地,我看到了更多的人生,我的这本书也越来越厚。”
冯昱认为不管是自拍还是他拍,摄影,不仅是关于技术,也不只是展示美。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新的观看角度和思维方式,去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不止是女性力量
不论是用绘画重新串联对“男性凝视”认知的张宇凌、通过建筑打开感知力的戚山山,还是想用摄影去对话他人心灵的冯昱,她们都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一种媒介,并通过对这个媒介的探索,建立自己的语言和关于女性身份的认知。
除了这三位女性外,在1月8日第一届GIADA学苑的现场,还有其他几位分享者也通过各自的媒介,为我们打开了几扇窗口:陈洁从制片人视角向我们展示近年电影市场上,女性电影的发展趋势和公共价值;雕塑家姜杰用自己热爱的女性艺术家们的作品,传递媒介不同,但创造力可以同等强大的态度;晓雪则告诉我们衣服不仅关于美丽,还关于生命态度。






滑动查看更多
GIADA Academy现场的几位演讲嘉宾,从左至右分别是张宇凌、戚山山、冯昱、陈洁、晓雪(排名不分先后)。
她们并不回避自己的女性身份,同时肯定女性身份带给她们独有的能量,但也不想囿于这个身份,更希望以自己本身的面貌被认知。
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之外,当天下午还有丰富的线下工作坊。人们可以和园艺作家蔡丸子学习亲手搭建微缩花园;和雕塑家姜杰一起感受柔软与坚硬碰撞的质感;和摄影师冯昱学习怎样的自拍可以捕捉到真实的自己……从心到身,从思维到行动,一层层打开自己的认知、丰富生命体验,与更多来自不同维度的灵魂交流。
而这也是GIADA此次想要传递的理念和能量:多开一扇窗,多一点成长,看过世界,才更懂得美。通过这场有趣又开放的交融体验,让在座的百名女性能够有一些激动、好奇和共情,并带着它们去寻找自己的窗口。








滑动查看更多
GIADA Academy现场照片,包括上午的演讲现场和下午的工作坊现场,百名女性相聚于此,交流碰撞。
衣服也是表达自我的一种重要语言,柔软轻盈,但同时可以是保护自我的盔甲,用一种无声的语言传递你的态度。
就像一直以来,以服装作为窗口的GIADA,用一种温柔但又充满力量的气场陪伴着与GIADA相遇的女性,并非定义某种美,而是让她们感到舒服自在的同时,又能不动声色地告诉别人“我是谁”。
这是一场关于女性力量的相聚,但绝不止于此,它带着我们从女性话题出发,穿过标签和怀疑,回到自我。告诉在座的每个人美不在于年龄、外貌、职业,而在于她看待世界、与世界交互的方式,以及她是否拥有属于自己的创造力。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 | 沈艺超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林翠羽
作者丨Feathers
图片来源丨 GIADA、戚山山、冯昱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