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价飙涨非中国之“过”,而是中国之“祸”
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谷物价格指数上涨了27.2%,小麦价格上涨了31.3%,整体粮食价格为近十年来最高。由于2021年中国粮食进口规模较大,于是个别不怀好意的境外媒体,纷纷栽赃称是中国囤粮抬高了国际粮食价格,进而加剧了全球粮食安全的风险。
境外媒体的指责是不顾事实和毫无道理的恶意诬陷,不仅没有证据而且不合逻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事实上,国际粮食价格飙涨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是新冠疫情和虫灾、水灾等灾情引起全球粮食供应下降,粮食大国纷纷倾向于保障内部供应,从而减少了出口。同时疫情导致的粮食运输物流成本上涨,以及物流能力的下降,都不利于粮食的全球流通和贸易,引发供给紧张。供应的下降势必带来价格的上涨,是国际粮食价格飙涨的根本原因。
二是全球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部分发达经济体的无限量货币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性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传导到粮食产品,带动了粮食价格的飙升。
三是国际粮食市场的垄断助推了价格的上升。中国虽然是世界粮食的消费和生产大国,但掌握不了粮食的定价权。能够影响国际粮食价格的是国际四大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把控了几乎整个粮食产业链,掌握全球80%的粮食交易,控制世界粮食价格。四大粮商的垄断必然客观上推高粮食的价格,中国也是从四大粮商处进口,是粮食价格上涨的受害方。
四是国际粮食市场的“投机”行为也抬高了粮食价格。全球粮食供应下降,价格上涨,而需求旺盛的环境下,粮食成为金融市场投机的绝佳选择,容易引发大量游资进入大宗农产品期货以及期权市场,导致粮食价格节节攀升。
从中国视角来看,粮食进口需求旺盛并非新形势,而是近年以来一贯如此的老现象。中国有14亿人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长,对粮食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不仅消费数量增长,同时消费的多样化和质量也不断提高,从而对进口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中国也没有大量囤积粮食,反而是一直在加快粮食去库存。过去国有粮库中稻谷和玉米等粮食过剩,给储存带来压力并且容易造成粮食浪费,进而启动了去库存的行动,稻谷至今还在持续去库存中。可见,中国粮食进口是满足国内需求的市场化行为选择,没有大量囤积粮食的动机。
不仅如此,中国粮食进口和依赖外需也是“情非得已”,更是在不断扩大粮食生产,在保障国内粮食供应安全的同时,逐步减少对外需的依赖。对于一个粮食需求和进口大国来说,粮价上涨带来的压力和损害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全球粮价飙涨是中国之“祸”,并非中国所愿或所图。鼓吹全球粮价飙涨是中国所致显然是毫无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