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维思特斯(Ed Viesturs),1994年攀登洛子峰(Lhotse)期间。他保持已有登山节奏,仅花费三天,于登顶珠峰之后的第七日成功登顶洛子峰。©Rob Hall
1953 年,两位登山家艾德蒙·希拉里爵士(Sir Edmund Hillary)和丹增·诺吉(Tenzing Norgay)佩戴着劳力士蚝式腕表完成了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创举,由此诞生出了一个全新的腕表系列——劳力士蚝式恒动探险家型。
时至今日,世界上仍有许多未被探索的角落和等待着被揭开的奥秘,同时气候和环境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这些都在激励着探险家们不断踏上新的征程。
艾德蒙·希拉里爵士(Sir Edmund Hillary)和丹增·诺吉(Tenzing Norgay)攀登珠穆朗玛峰期间。©Alfred Gregory/Royal Geographic Society
巅峰之上 成就卓越
劳力士品牌的历史与人类的探险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早在1926年,劳力士便在远见卓识的品牌创始人汉斯·威尔斯多夫(Hans Wilsdorf)先生的坚持下推出了世界首款防水、防尘的蚝式(Oyster)腕表。1931年,劳力士又为坚固且防水的蚝式腕表添加了可自动上链的恒动(Perpetual)装置。
这前后两项重要发明不仅令普通消费者获益匪浅,也为那些深入极端环境下的探险家们提供了可靠的计时保障。劳力士还会定期邀请探险家佩戴自家的蚝式腕表,在真实条件下测试并确保其在任何环境中都具备出色的性能。
1953年,两位佩戴劳力士蚝式腕表的登山家艾德蒙·希拉里爵士与丹增·诺吉完成了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8848米)的伟大创举,劳力士也抓住了这一历史性的瞬间,在同年晚些时候发布了蚝式恒动探险家型(Oyster Perpetual Explorer)腕表。
探险必备腕表:英国探险队成员于1953年佩戴的蚝式恒动型(Oyster Perpetual)腕表。©Rolex/Jean-Daniel Meyer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两位登山家之所以选择劳力士并非是出于“偶然”,而是由于劳力士自从上世纪30年代起便一直在为喜马拉雅山脉的探险活动提供支持, 从而观察自家的蚝式腕表在高海拔极端环境下的运行状况。
当时,全球各地的登山者们都在向喜马拉雅山脉尚未被征服的山峰——尤其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作为制表行业内精准、可靠和实用的代名词,从1933年至1955年间,劳力士腕表的身影至少出现在了17次珠峰探险活动中,成为登山者们最为信赖的腕上装备。作为回报,在每次探险活动结束后,佩戴者会将腕表真实的性能表现反馈给劳力士,帮助其提升产品性能。正如手腕摆动可为机芯提供动力,探险家的亲身体验亦有助于劳力士精进制表工艺。
在登顶珠穆朗玛峰这座世界之巅的过程中,凛冽的严寒和极度缺氧的恶劣环境会令登山家们备受折磨,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1953年首次登顶珠峰的团队由15 名队员组成,但由于物流方面的限制,需要数百名搬运工来运送探险所需的数吨必要物资。物资中包括了数十个装有精密设备的包裹,从专门设计的登山靴,到已经过风洞测试的帐篷,可谓面面俱到。而精准可靠、坚固耐用的劳力士蚝式恒动腕表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确保所有探险队员在攀登过程中保持时间同步。
在成功登顶珠峰之后,性能卓越的劳力士腕表依旧陪伴登山家们继续征服其余的高峰:如1954年首次登顶海拔8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1955年首次登顶海拔8586米的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同年首次登顶海拔8485米的世界第五高峰马卡鲁峰…… 与此同时,经历了一次次极限环境残酷考验的劳力士探险家型,也证明了自己作为专业的“工具型腕表(tool watches)”的非凡价值,并在探险家心目中占据了独特的位置。
蚝式恒动探险家型
劳力士蚝式恒动探险家型自从1953年问世以来, 伴随着勇敢无畏的探险家们经历了一次次极限环境下的严苛考验,并始终以坚固耐用、清晰易读和对时间的精确掌握而著称。
劳力士提供的蚝式恒动探险家型(Oyster Perpetual Explorer),由一名英国探险队成员佩戴。©Rolex/Régis Golay
探险家型并不追求华丽的装饰,而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呈现简洁而纯粹的外观。它的蚝式钢表壳、表链, 搭配纯粹的黑色表盘,12点的钟点标记为倒三角形,3、6、9点采用醒目的阿拉伯数字,其他钟点标记则为棒状时标,塑造出独一无二的高辨识度。
半个多世纪以来,探险家型的外观鲜有大的改动, 因此被誉为“钟表市场中不变的经典”。但在机芯层面却不断精进,将劳力士的技术发明,如Parachrom游丝及高性能Paraflex缓震装置应用于自身。
2010年,探险家型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改款,表壳直径由传统的36毫米增至39毫米。直到2021年,随着新一代的蚝式恒动探险家型的问世,其表壳直径再度回归至1953年原版腕表的36毫米。这也使得探险家型从尺寸上与其他“ 专业型” 蚝式腕表(多为40毫米左右)重新形成了明显的区分。
蚝式恒动探险家型,36毫米,蚝式钢©Rolex
全新探险家型仍旧采用千锤百炼的蚝式表壳结构, 中层表壳以极难腐蚀的整块实心蚝式钢合金铸造而成(蚝式钢加18K黄金款也同样如此)。旋入式的精细坑纹底盖和双扣锁上链表冠,将表壳牢牢密封,确保防水深度达到100米(330 英尺),给予机芯最佳防护。表镜以蓝水晶制造,不易刮损。
黑色漆面表盘设计简洁、对比鲜明,在任何环境下皆清晰易读。腕表的指针连同标志性的3、6、9阿拉伯数字和钟点标记全部填充或涂覆了先进的Chromalight 夜光物料,它可以散发持久蓝光(而非常见的绿色荧光), 发光时间是传统磷光物料的两倍,令佩戴者即便在黑暗之中也可轻松辨读时间。此外,表盘上还有一处细微的变化,即“EXPLORER”的文字标识从6点钟位置移回了12点钟位置,与1953年的原型款相同。
蚝式恒动探险家型,36毫米,黄金钢
©Rolex/Ulysse Fréchelin
新一代探险家型的蚝式表带经过重新设计,隐蔽式表耳盖使表带的末端与表壳的衔接更紧密,达到无缝相连的视觉效果。蚝式表带搭配劳力士专利的摺叠蚝式保险扣,防止带扣意外开启,并带有独家的易调链节延展系统。佩戴者可轻易延长表带约5毫米。
而在新款探险家型腕表的内部,配备了劳力士全新研制的3230型机芯。该机芯于2020年推出,配置劳力士专利的Chronergy镍磷擒纵系统、蓝色Parachrom 游丝以及高性能Paraflex缓震装置,在运行效率、抗磁和抗震性等方面表现极为出众,动力储备也增至约70小时。
新款蚝式恒动探险家型配备的3230型机芯©Rolex/Jean-Daniel Meyer
一如所有劳力士腕表,蚝式恒动探险家型亦获得了劳力士超卓天文台认证,精准度远高于瑞士官方天文台认证(COSC)的标准,平均误差为每日正负两秒以内。每只腕表均附有象征劳力士超卓天文台精密时计的绿色印章,并享有全球五年保用保证。
探秘自然 保护地球
在劳力士看来,探险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抵达前人所未及之处,更重要的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深入了解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关注脆弱的生态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早在1954年,即探险家型腕表问世的次年,劳力士便与被视作“探险代名词”的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建立合作,从此开始了近70年的对世界各地的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热带雨林与山脉环境的倾力保护。
1957年,劳力士参与了国际地球物理年(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活动,它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全球性科学合作项目之一。当时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聚集一堂,有史以来首次对地球物理现象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研究和讨论,探险活动的蓬勃发展也随之进入科学考察的新纪元。
“探索世界,以便更好地保护环境”,这从本质上概括了劳力士与国家地理学会致力保护地球且造福后世的共同承诺。近年来,双方的合作愈发紧密,这一合作关系成为劳力士“保护地球,恒动不息”计划的三大支柱之一。劳力士支持杰出人士及组织,通过科学进一步了解全球环境所面临的挑战,并制定解决方案,令地球生态系统恢复平衡。
需要了解的是,劳力士所支持的探险活动与当前越发迫切的环境和气候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探险家们在深入地球各个角落的探秘过程中,有机会亲眼见识自然环境尤其是生态系统中最脆弱的一面,正与科学家的研究结论彼此呼应。科学家擅长通过理论预测地球在未来将会产生何种变化,但要更实际了解并及时对各种变化提出应对之道,也不能缺少像雅伦·休伯特或是哈伦·塔兹耶夫这样的“实地科学家”。每当他们从探险活动中归来,都会将自己深刻体会的关于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方面的信息分享给更多人。
幸得雅伦·休伯特(Alain Hubert)而建成的南极洲伊丽莎白公主研究站(Princess Elisabeth Antarctica),全球首座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站。©Alain Hubert
雅伦·休伯特是一位比利时探险家兼劳力士代言人。他成就颇丰,包括完成最长的南极洲穿越之旅,全程艰苦跋涉逾4000公里。在诸多极地探险之旅中,他坚持利用科学呼吁大众关注全球变暖的严重后果。为此,他在南极建立了一座国际研究站,研究工作包括在极端环境中进行测量并取样。
他利用收集到的数据来了解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并明确指出气候变化的性质与速度。休伯特认为实地探险与观察对获取科学数据至关重要,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制作预测模型。
1970年,哈伦·塔兹耶夫(Haroun Tazieff)于埃特纳(Etna)火山。©Patrick JARNOUX/PARISMATCH/SCOOP
全球各地众多探险家及科学家都已成为劳力士代言人,知名法国火山学家兼岩洞学家哈伦·塔兹耶夫亦是其中之一。怀着深入了解世界的渴望,他不断前往火山边缘,分析火山爆发产生的气体及岩浆的温度变化。
他希望通过收集重要的数据信息,提示公众关注脆弱的地球环境,这为他的探险活动提供了巨大动力。早在1979年,塔兹耶夫就对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危害提出了警示,而如今二氧化碳浓度正在加剧全球变暖。
蚝式恒动探险家型 II
探险家型的另一位家族成员——蚝式恒动探险家型II诞生于1971年,它与探险家型最明显的区别便是多出了一根醒目的中央指针和24小时(而非常见的12小时)固定刻度外圈,令佩戴者可轻易区别昼夜。
探险家型II是为极地探险家、岩洞学家及火山学家打造的理想腕表。当他们置身于杳无人烟的幽僻之地或者南北极和地下岩洞,没有视觉参照点,难以分辨昼夜, 一款精准可靠、清晰易读且带有24小时时间指示的腕表就显得至关重要,甚至关乎生死。
去年是探险家型II问世50周年,劳力士也推出了迭代的新款。不过新款探险家型II的变化并不显眼,只是对表壳及表带进行了创新设计和比例调整,几乎让人难以察觉。这也符合劳力士蚝式腕表的一贯作风——由于每款腕表在最初定型时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所以之后便无需进行大的改动,只做局部细节的调整即可。
资历深厚的钟表爱好者或许能够从细微之处区分新、老款式,而普通消费者往往需要等到细节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要经过很多年),才能看出前后的差别,这也是劳力士蚝式腕表能够历久弥新、成为经典的主要原因。
蚝式恒动探险家型 II,42毫米,蚝式钢©Rolex/Ulysse Fréchelin
新款蚝式恒动探险家型II腕表仍旧以蚝式钢打造, 这种合金广泛用于高科技、航空及化工领域,故具备良好的腐蚀性和耐用性。
标志性的橙色24小时指针及24小时刻度固定外圈,搭配白色或黑色漆面表盘,与醒目的指针及钟点标记形成鲜明的反差。
蚝式恒动探险家型 II,42毫米,蚝式钢©Rolex/Ulysse Fréchelin
表盘上的指针及钟点标记上涂覆劳力士独家优化的Chromalight夜光物料,使其在黑暗中能持续发出蓝色强光。蓝宝石表镜上设有小窗凸透镜(Cyclops lens),它的名字源于希腊神话中的独眼巨人。此装置可将腕表的日历显示放大2.5倍,让人一目了然。
经过重新设计的蚝式表带,集坚固、舒适和美学于一体,与表壳衔接更加紧密。表带配备可防止意外开启的蚝式保险扣,以及同样为劳力士独有的易调链节延展系统。佩戴者可运用此装置将表带延长约5 毫米,自行调整至最适合的长度。
而在机芯性能方面,新款蚝式恒动探险家型II装配了劳力士最新一代的3285型机芯。此机芯共取得10项专利,配备Chronergy擒纵系统、Parachrom游丝和Paraflex缓震装置,动力储备约70小时。如同所有劳力士蚝式腕表一样,蚝式恒动探险家型II也获得了劳力士超卓天文台认证,走时平均误差为每日正负两秒以内。
蚝式恒动探险家型 II,42毫米,蚝式钢©Rolex/JVA Studios
劳力士品牌的历史与探险活动密不可分,无论是攀登喜马拉雅高峰,穿越极地冰冠,还是潜入深海,劳力士腕表的身影总是能出现在这些极具挑战性的探险创举中。尤其是蚝式恒动探险家型和探险家型II腕表,凭借着卓越可靠的性能,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表现出色,成为探险家们最信赖的伙伴。从现在到未来,这两款腕表仍将陪伴杰出的探险家们走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深入了解地球,并积极探索保护地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