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只有不断增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保障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3月5日下午,老支书来到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内蒙古的今天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内蒙古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群众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念的历史和实践意义来源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所以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让精神不断传承,才能进一步筑牢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基础。
哲学上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精神力量也就越大,民族也就越团结,共同奋斗的力量也就越强大,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力量也就越强,国家也越强大。
回到实践层面,老支书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全区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
其实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区各民族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交往交流交融都更加频繁和广泛。积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就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好、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总之,只有不断增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保障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